治国理政纪事丨筑牢大国粮仓

2022-01-22  A+ A-

  ◆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习近平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 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 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1573.5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5%;较上年增加65.4亿斤,占全国全年粮食增量的24.5%;黑龙江粮食产量连续12年全国第一。黑龙江目前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居全国首位,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 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与黑龙江省签署《共同打造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合作框架协议》,汇聚部省合力,确保在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 “以前田间管理完全靠经验,现在用大数据分析,相当于对叶龄进行人脸识别,更精准,更有效。”

  ◆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是迈向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一步。目前,黑龙江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近4万家,托管服务面积超1亿亩次,服务小农户超过100万户,有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 过去秋收后,姚艳芹通常是在家等着经纪人来收稻,一吨一吨销售。现在,她把水稻加工成大米,通过电商一斤一斤卖

  ◆ 黑龙江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和品牌,加快解决全省农业“量大链短”问题,促进绿色大基地、大粮仓向大粮商、大工厂、大厨房的产业化升级 

 
1:35
/3:24
 
 
 
 
 
 
 
 
▲ 视频《龙江筑牢大国粮仓》(记者:王建、唐铁富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制作)

  食为政首,粮稳天安。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指示字字千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连续18年丰收。

  在粮食生产已经十八连丰的背景下,为什么仍然要强调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一方面,随着国际政经形势的复杂化,粮食在国际博弈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另一方面,人多地少的国情下,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资源约束、农资价格上涨等挑战以及需求升级、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等矛盾。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

  不断筑牢粮食安全的屏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习近平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粮食产量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黑龙江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压舱石”的作用?

  拥有2.39亿亩耕地的黑龙江,2021年粮食种植面积占到90%以上。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说,黑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使黑龙江“大粮仓”始终成为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安全力量,成为确保全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可靠保障。

  粮食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的背后,是黑龙江农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完善党政同责抓粮机制到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开展技术攻关,从大力推进机械化、智能化,把北斗、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入农业领域,到创新粮食生产经营形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闯出了一条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全面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拓展粮食生产综合竞争优势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看着堆成小山一样的稻谷,黑龙江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喜上眉梢。2021年他种植的1.2万亩水稻喜获丰收,他说:“每亩地打了1300斤粮,是个大丰收年。”

  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1573.5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5%;较上年增加65.4亿斤,占全国全年粮食增量的24.5%;粮食播种面积、商品量、调出量、绿色食品面积、农业机械化率均居全国第一。黑龙江这个粮食生产“优等生”在不断拓展包括曾经的资源优势在内的粮食生产综合竞争优势。

  ——牢记“国之大者”,党政同责共抓粮食安全。

  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与黑龙江省签署《共同打造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合作框架协议》,汇聚部省合力,确保在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2021年以来,黑龙江省委全会、常委会、经济工作会、农村工作会以及省政府常务会、专题会,多次研究部署粮食生产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审定粮食生产目标,并把粮食生产任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进行常态化督办。

  2021年8月25日,黑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胡昌升在会上说,要深刻认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持续加强国家政策性粮食安全监管,确保从种到收“颗粒归仓”,从储到销“毫厘不差”。

  2021年,黑龙江印发了《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增产行动实施方案》,将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目标分解到市和县,并将粮食生产任务纳入全省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切实增强全省各级各部门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强化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按季度对各地工作进行考核。同时,落实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和奖补资金70亿元,让重农抓粮的县不吃亏;落实强农惠农补贴资金477亿元,让农民种粮有钱赚。

  在备耕、春播、夏管和秋收等关键农时阶段,黑龙江省加强粮食生产调度指导,成立12个厅级干部带队的工作指导组,带动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过程、全环节跟进指导服务,为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提供保障。

  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作为重要的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黑龙江2022年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增强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

  ——以农业防灾减灾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黑龙江省水利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共落实水利投资计划506.83亿元,用于实施大江大河堤防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2021年又落实水利投资89.03亿元。黑龙江江河堤防长度达到1.53万公里,保护了全省28%的耕地。

  2021年,黑龙江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凌汛、春汛、夏汛“三汛连防”,得益于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不断完善等,有效减淹耕地近2500万亩。省水利厅厅长侯百君介绍,以同江市为例,2013年黑龙江大水发生一处溃口,大量农田被淹。而在2021年抵御黑龙江大洪水过程中,呈现的是堤外一片汪洋,堤内丰收在望的景象。

  ——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加大黑土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守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面对黑土地退化,近年来黑龙江采取多种措施,为黑土“加油”。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黑龙江约1.56亿亩,占到56.1%。

  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宝山镇永安村立军现代农机合作社采取玉米秸秆粉碎全量翻埋还田耕作模式,合作社理事长马春锋说,通过秸秆粉碎、机械翻埋、轮作等方式,地不板结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每亩产量比前些年提高40多斤。

  近年来,黑龙江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积温带,探索形成以秸秆翻埋还田、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的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浆还田为主的“三江模式”,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

  2021年12月,黑龙江省印发《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将“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1亿亩黑土地保护任务落实到市县,措施落实到地块;通过《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为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康粤说,2021年黑龙江省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010万亩,总投资128.12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建立省市县乡村和网格、户“5+2”七级田长制,将黑土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人头、部门、网格。

  强化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李伟说,2021年黑龙江加快实施种业振兴,建设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16个,建设10个作物专家育种示范基地,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2021年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北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豆每亩产量400多斤。“主要得益于好品种。”合作社理事长杜振涛说,这几年种的都是大豆“东升”系列品种,具有高产、抗病等特点。“东升”系列品种推广面积累计达5000多万亩。

  当好农业现代化“排头兵”

  把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黑龙江不断积极探索。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黑龙江目前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居全国首位,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3%,高于全国8.3个百分点。

  ——机器已成为种田主力。黑龙江省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合作社播种面积达15万亩,一到播种季节,一台台威武雄壮的大型农业机械宛若蛟龙。“15万亩地,10多天就能全种上,大型农机作业效率高、质量高,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说,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支持下,目前合作社拥有价值4500万元共计150多台(套)的大型农机具。

  2021年秋收之际,在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的一处稻田,3台无人驾驶智能联合收割机自动转弯,发出隆隆的轰鸣声。该公司农机科科长李岩说,借助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无人驾驶收割机能自主规划路径、避障,比传统收割方式作业质量更高、收获损耗更小。

  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全省农机总动力6775.1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1.8万台,水稻插秧机和大型收获机分别为34.5万台、18.9万台。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

  ——“无人化”农业逐步替代传统耕作模式。在北大荒集团二道河农场有限公司种植大户刘林奕的手机上,有一款“叶龄智能诊断”APP,方便在水稻生长季查看叶龄生长情况,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

  “以前田间管理完全靠经验,现在用大数据分析,相当于对叶龄进行人脸识别,更精准,更有效。”刘林奕说,什么时候施肥主要看叶龄,早了就不利于长穗,晚了籽粒就容易不饱满。

  2017年至今,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改造升级无人化作业机械3860台。黑龙江省采取“平台+终端”的模式对农机作业情况进行监测,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农机调度指挥平台,累计安装各类监测终端8.7万台。“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将打造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省、全国数字农业先导区,到2025年,建成数字农业示范县50个,打造一批数字农场。

  ——争当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近年来,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2亿元,重点打造6个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推动建三江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在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指挥室,实验人员给记者演示发出一条指令,稻田旁的农具库卷帘门随即缓缓打开,无人收割机根据北斗导航,按照设定路线出库,奔向田间。

  建三江分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李国俊说,先行示范区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数字化、智能化,并具有智能装备信息采集和环境因素、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监测等功能,可以绘制每一阶段作物长势数据图,进而科学指导生产及田间管理。

  经过75年的发展,被称为黑龙江垦区的北大荒集团已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北大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宝龙说,近年来,北大荒集团每年粮食调出量约占全省调出量的60%、全国调出量的20%,可以满足1.6亿城乡居民一年的口粮供应。

  重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时值冬季,黑土地上白雪皑皑,一片寂静。在我国“东极”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却十分热闹,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和村民忙着签土地托管协议。2021年这家合作社土地托管服务面积达3万亩。

  “农民尝到托管的甜头,今年积极性更高了。”袁胜海说,所谓托管服务,就是农民给合作社交一定托管费,从种到收,所有环节都由合作社负责,到时在家等着收粮就行。

  目前,这家合作社已成为一家集农业生产、科研、培训、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由原来的38户82人发展到124户336人;土地经营规模从成立时的5400亩发展到拥有优质良田34300亩。

  近年来,围绕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益,黑龙江实施“百村千社万户”示范典型培育计划,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典型示范、政策扶持、行政引导等多种手段,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针对小农户种植规模小且生产效率低、生产标准化低等情况,黑龙江出台《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整省推进试点方案》,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既提高农作物产量,又降低生产成本,更促进农民增收。

  种了大半辈子地的黑龙江省兰西县临江镇民河村村民李洪福为自家的130多亩地找了“管家”,每亩地交320元托管费,当起“甩手掌柜”。“以前自己种地,一亩地成本至少380元。”李洪福说,自己种地用小四轮,托管种地用精量播种机、大农机,“同等地块,托管产量高,每亩增收100多元”。

  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超越合作社还探索了托管和保险衔接机制。合作社理事长魏刚说,合作社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农户投保产量补充保险和收入保险,即使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也能保证农民收益,让农户对托管吃上“定心丸”。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是迈向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一步。目前,黑龙江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近4万家,托管服务面积超1.12亿亩次,服务小农户109.7万户,有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兆宪说,在前期试点基础上,2021年,黑龙江省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整省推进试点,落实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示范县20个、试点县29个和示范乡镇100个。

  截至目前,黑龙江全省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达到15.77万个,其中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6.17万家,农民合作社9.6万个。适度规模经营走在全国前列。

  随着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越来越多,农业发展动能越来越足。黑龙江农业出现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传统生产向精准生产、偏重田间地头向注重市场端头等的转变。

  黑龙江省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农民姚艳芹是转变中的一位新农人。过去秋收后,姚艳芹通常是在家等着经纪人来收稻,一吨一吨销售。现在,她把水稻加工成大米,通过电商一斤一斤卖。

  越来越多的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提档升级”,改变了过去粮食主要销给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局面,加快了黑龙江这个传统农业大省的农业市场化进程,让优质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走向销区,让农民通过优质农产品获得更多收益。

  抓好农业全产业链跃升

  用大豆做成的冰淇淋你吃过吗?黑龙江省黑河市是我国大豆主产区。2018年7月,黑河市坤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了大豆冰淇淋,该产品低脂低糖。公司董事长张德坤说,下一步公司还将采用新技术,深度开发大豆功能性食品,延伸大豆产业链条。

  2016年以来,黑龙江以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和品牌,形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势,加快解决黑龙江省农业“量大链短”问题,促进绿色大基地、大粮仓向大粮商、大工厂、大厨房的产业化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2017年,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将玉米主产区划分为建设玉米深加工项目比较适宜的7个片区,共覆盖53个县(市),产量占全省90%以上,玉米深加工迎来发展良机。目前,全省玉米设计加工能力达到3100万吨,是2016年末的近两倍。

  一粒粒金黄的玉米,经过发酵、提取、精制等工艺,变身为氨基酸、维生素、辅酶Q10等,身价猛增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金黄的玉米正成为串起“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黄金产业链”。

  呈味核苷酸二钠是一种增鲜剂,每吨价格高达7万元左右,增鲜度是味精的200倍。在黑龙江省肇东市的肇东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粒粒普通的玉米被加工成增鲜剂,销往各大食品企业。

  该公司执行董事黄励坚说,公司的呈味核苷酸二钠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2年计划再投资10亿元,主要发展方向为调味品和生物医药。

  一批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玉米深加工项目,逐渐形成产业化集群。位于黑龙江省青冈县玉米百亿产业园的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玉米深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过去以生产初级产品淀粉为主。如今通过转型升级,公司不断延长产业链,逐步向葡萄糖浆、葡萄糖酸钠等延伸。

  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洪军说,每吨淀粉的利润只有20多元,而葡萄糖利润却有300多元,如果加工成赤藓糖醇,每吨利润可以达到万元左右。“我们已进行技术升级,下一步就能生产赤藓糖醇。”王洪军说。

  在绥化市经济开发区,黑龙江昊天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源源不断把玉米变成了淀粉、糖浆等系列产品;与昊天一路之隔的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昊天的产品为原料生产的辅酶Q10,每吨价格达350万元,远销世界各地。(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伟 王春雨 王建   刊于《瞭望》2022年第4期)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