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块铜板”到“一桥飞架”——写在鸡鸣三省大桥建成通车之际

2020-01-21  A+ A-
  新华社成都1月21日电 题:从“三块铜板”到“一桥飞架”——写在鸡鸣三省大桥建成通车之际

  新华社记者胡旭、王曦、江宏景

  “青龙山翩翩起舞,赤水河纵情高歌。蜀滇黔畔山水秀,鸡鸣三省我家乡……高空飞架便民桥,穷则思变去追梦……”21日上午,看着刚刚建成通车的鸡鸣三省大桥,年届古稀的朱启寿扯开嗓子,用方言朗诵自己写的打油诗,众人听得哈哈大笑,又纷纷竖起大拇指。

  1月21日,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的村民载歌载舞,庆祝鸡鸣三省大桥通车。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位于乌蒙山区的“鸡鸣三省”之地,渭河与倒流河奔腾相交汇入赤水河,“Y”字形大峡谷将巍巍高山劈成三半,分属川滇黔三省。在这片见证过中央红军重大历史事件的红色土地上,鸡鸣三省大桥横空伫立,恰似乌蒙山区乡亲脱贫奔康的坚强脊梁。

  赤水印初心

  站在鸡鸣三省大峡谷四川一侧,对岸两省近在咫尺,脚下壁立千仞、赤水滔滔!谷底的古渡口旁,崖壁上拴船的石孔早已磨得透亮,诉说着当地数辈人艰难的出行,也见证了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至此的军民佳话。

  在四川省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60岁的肖为勤说,爷爷给我们讲,当年红军长征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血。

  据党史工作者介绍,中央红军召开的“鸡鸣三省”会议,是长征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红军在此除暴安良、扶弱济困,与彝族同胞共度春节的故事也在赤水河畔流传至今。

  天堑变通途

  山高谷深、林峰苍茫,乌蒙山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而位于地理“死角”的“鸡鸣三省”一带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落后的交通成为最大瓶颈。

  这是1月21日拍摄的鸡鸣三省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曦 摄)

  “地无三尺平,没有一条好路可走!”说起从小走路吃的苦头,67岁的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村民唐明秀深有体会,“背一背篓李子过河去卖,一大早出发,来回一趟,到家已经是第二天晚上了,中间这一晚在山路上,走到哪儿天黑就在哪儿歇。”

  岔河村53岁的赵贵忠祖辈三代划船,他14岁就从父亲手里接过爷爷传下来的摆渡活计,一干就是20多年。“最担心安全问题,河水很深,就怕出事。”赵贵忠说,因为危险,家人让他放下船桨、拿起锄头,“大家都盼望有一座桥。”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交通攻坚”成为头等大事。“这几年总共修建公路92公里,所有的行政村和自然社都通上了水泥路。”水潦彝族乡党委干部张伟说,鸡鸣三省大桥建成后,以前过河几个小时的路程变成几分钟,区域交通格局从相互隔离变成跨省融合,脱贫攻坚有了基础支撑。

  乌蒙今胜昔

  从2016年11月破土动工,大桥就凝聚了周边3省8县12个乡镇群众期盼的目光。“每天都有人在山头观看。”鸡鸣三省大桥项目部经理蒋中桥说,大桥长286.4米、宽11.5米,建设中克服了滑坡、危岩等不良地质问题,历时三年,赶在春节前通车,可以让更多群众在节日期间安全回家、便捷出行。

  “村里许多老人一辈子就盼望修一座大桥,今天终于实现了!”49岁的水潦彝族乡岔河村村民杨崇茂说,他的大姐嫁到贵州、二姐嫁到云南,以前一年也见不到几回,现在桥修通了路修好了,天天见都可以,自家种的李子、桃子以后也能到云南镇雄去卖个好价钱。

  1月21日,几辆大巴车通过鸡鸣三省大桥。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以前我们的发货服务范围只在大桥这一边,下一步就能过桥延伸到对岸的村子了,以后还可以帮助村民把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到全国各地。”水潦彝族乡京东家电专卖店店长樊朋飞是乡里最早的“电商创客”之一,如今大桥建成催生了他更大的梦想。

  “冰脆李是这里的特产,县里还帮助引进了甜橙龙头企业,随着大桥通车、道路通达,我们的特色产业将面向更大市场,真正成为老百姓靠得住的致富产业。”张伟说,鸡鸣三省一桥飞架,“盘活”了“死角”,凝聚了民心,大大激发了当地的发展潜能。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