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高考“落榜”16年后,心怀大学梦的陈秋媛(化名)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来弥补心中的遗憾。可在信息填报时她才发现,“陈秋媛”已经在山东理工大学“就读”过,并顺利毕业,只是学信网上的“陈秋媛”,照片栏上是另外一个陌生女孩的头像。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6月3日,山东理工大学曾发布《关于对陈某某进行学历注销处理的公示》。公示称,“经过资料收集、学院联络核查和学校审核,我校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陈某某系冒名顶替入学,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我校将按程序注销陈某某学信网学历信息。”公示期为6月3日至6月8日。
6月11日,山东冠县人民政府通报称,顶替者陈某某,系该县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目前已被停职,事件涉及详细信息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县委、县政府将依据调查结果依法依纪依规严肃处理,最终结果会及时向社会公布。
又是冒名顶替上大学!近年来已有多起类似案件被媒体报道。虽然此事的最终调查和处理结果还没有出来,但一个考生究竟是怎么被冒名顶替的,为何学校和相关部门没有发现,如何预防类似事件发生,以及更深层次的追责,都值得我们深思。毕竟无论处理结果如何,陈秋媛被“偷走”的16年人生是无法弥补的。目前冒名顶替者已经被停职,学历也将注销,接下来,当年究竟是谁在背后动了手脚,谁在暗箱操作,都要追查到底,追查清楚,及时向公众发布事实真相。
尽管在此类事件中,大多数冒名顶替发生的时间为多年之前,但这类事件曝光后,仍有不少人有疑虑与担忧:“冒名顶替”事件目前是否仍有发生的可能?这些年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补上制度漏洞?有关部门应该回应社会关切。
高考关乎每一名考生的公平与正义,容不得“冒名顶替”来侵犯与亵渎。在个案追查中,只有反思原因,总结教训,才能杜绝所谓的“历史遗留问题”重演。我们相信,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录取制度的完善,一定能在源头上避免此类事情发生。(评论员 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