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8月3日电
题:筑起共御水患的钢铁长堤——战洪一线的“干群关系新答卷”
新华社记者
为了谁?我是谁?依靠谁?
严峻的汛情考验我们的应对能力,决战“洪魔”更映照出新时期干群关系——
从江淮大地到洞庭湖畔,从鏖战鄱阳到保卫巢湖,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安危与共,风雨同舟,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堤,交出一张张鱼水情深的答卷……
7月15日,安徽省宿松县洲头乡党委书记唐志华(左)在查看泗洲村受灾情况。 新华社发
为了谁:危难关头的初心检验
长江告急!淮河告急!鄱阳告急!巢湖告急……
庚子之夏,极端天气频发,南方多省进入主汛期,累计降水量之大、梅雨期之长、覆盖范围之广,历史罕见。
皖赣湘鄂四省,强降雨造成400多个县(市、区)超过380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累计转移安置280多万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安徽宿松,八百里皖江之首,同马大堤蜿蜒于长江北岸。
“上下船都要登记,下船人数要和上船一致,一个也别漏!”大堤上,嗓子嘶哑的洲头乡党委书记唐志华一遍遍大喊。
面对长江高水位态势,江湖环绕的洲头乡防汛压力叠加,乡里连夜排查转移受灾群众。
“如果有一个群众不安全,我是真的无法向组织、向村里的百姓交代啊!”面对镜头,唐志华语气坚定,“有人问我,几天不睡觉,怎么还有这个精力?我说要挺下去,必须挺下去!”
在他身后,洪水肆虐,广原成泽。堤外,万家灯火,平安祥和。
这是被洪水包围的安徽省阜南县曹集镇西田坡庄台,蓄洪区内的所有庄台上都有党员干部值守(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党员干部检验初心的考场。
安徽东至县,23名干部和抢险人员留在幸福圩,帮助转移出来的村民看护房屋、养殖家禽。“村民们撤出来后,不用担心家里养的鸡鸭了。”大堤上,副县长郭宏盛说。
郭宏盛手指处,滔滔洪水已把幸福圩围在中间,将这里变成了长江中的孤岛。
安徽阜南县王家坝保庄圩,县里派来的干部和圩里的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帮助抢险救灾。
支部设在哪里?是几位党员首先讨论的事情。
出水口是圩内最低洼的地方,距圩坝最近,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哪里最前沿,就设在哪!”临时党支部副书记王振喜说,“大家一致决定将支部设在这里,当好群众的哨兵。”
危难关头,以命相搏,这样的镜头在多地上演。
“出事了!渗漏洞大了!快!”7月21日,在安徽庐江县白山镇金大圩段,党员徐经宝听到喊声,拔腿奔向渗漏点。
7月25日,安徽省庐江县白山镇金大圩段值班人员、党员徐经宝在水中处理险情。 新华社发(钱良好摄)
渗漏点水流奔涌,运土堵漏尚需时间。徐经宝不及多想,纵身跳进水中,用胸膛贴住渗漏口,减缓流速,争取时间,水流冲击力几次险些将其带走。同伴们紧急调来沙包,合力堵住渗漏。
同样在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在洪水中逆行营救被困村民时,被湍急的洪流卷走,英勇牺牲。
江西南昌市湾里管理局梅岭镇,消防员张五洲、徐济鑫深夜转移暴雨中被困的群众,遭遇突发山洪,不幸殉职。
湖南永顺县永茂镇,镇长向大湖在村干部帮助下,用绳子系住自己,冲入山洪,冒死救出被困在工地上、不会游泳的工人……
“最艰险的地方,总有热血的我们!”面对群众安危,广大党员干部义无反顾,舍生忘死,不负使命。
7月23日,在湖南岳阳市君山区的长江干堤瓦湾村堤段,当地民兵和群众在查找和处置险情。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我是谁:生死与共的铜墙铁壁
江西九江江新洲,长江江心,洪水环伺。
这里是数万人的家园。连日来,江新洲水位持续超警,最高时高过坝面,随时有漫堤风险。
距洪浪最近的除了环岛堤坝,就是171个防汛哨所。15个村1500多位党员干部和村民“钉”在这里,风雨同眠,昼夜值守。
“党员干部在场,百姓就会安心。”在第171号哨所,柳洲村党支部书记洪棉雪颈部被晒出一道黑白分明的“V”形。
7月12日,江西九江市江新洲柳洲村党支部书记洪棉雪(前右二)和村民、支援人员在长江大堤上装沙袋,加固堤坝。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面对大汛,党员干部和群众风雨同舟,安危与共。
“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泄洪后,安徽阜南县蒙洼蓄洪区成为泽国,77个庄台被洪水环绕。大批县直机关党员干部乘船进驻庄台帮助救灾,稳定民心,与上万名村民同吃同住,朝夕与共。
7月20日,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泄洪(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东田坡庄台上,县人社局干部王伟进村后,被安排在村民王安才家,跟他住一个屋。“这些干部是来帮我们的,大伙抢着让他们住到自己家。”王安才说,“我吃啥,他就吃啥。”
距离近了,心也更近了。王伟拿起扫把,村民们就跟着拿起工具搞卫生。政府配送的生活物资要分发,村民自愿帮着挨家送。“刚来时压力很大,现在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王伟说。
7月27日,在安徽蒙洼蓄洪区东田坡庄台,驻庄台医生韦一伟(左)、临时党支部书记王伟(中)在庄台上走访。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我们是群众的小学生,这么近距离、这么长时间和群众生活在一起,大家学到了很多。”阜南县委书记崔黎说。
“不牺牲这些地,就可能有人要丢命。”为保淮河上下游,蒙洼蓄洪区田地被水淹没,村民们都能识大体。
闻听此言,一位驻村干部当场感动落泪:“群众有这样的奉献精神,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工作做好!”
7月7日,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雁池乡重福桥村的干部(右)为被困群众运送生活物资。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创造出无穷智慧。
长江大堤湖北黄冈段武穴市武黄湖泵站处,堤脚堆满建材。“车子、备料都在堤下,如果发生险情,道路被堵怎么办?调运根本来不及!”看到防汛干部,村民们七嘴八舌围上来出主意。
7月8日,在湖北黄冈市黄梅县袁山村山体滑坡现场,救援人员转移救出的年过八旬的老人。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在村民们建议下,武穴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每公里江堤备足10车黄土和各类工程车辆,随时待命。
用集装箱改装的防汛哨棚不通风,也不符合防疫要求,村民赵辉提出用脚手架、雨布搭起十几米长的帐篷,敞亮透气,吃饭还能保持距离,被推广到沿江各堤段。
就这样,干群联手想出了一个又一个长江防汛新点子。
艰难困苦虽多,团结一心无惧。
7月6日,工作人员在湖北武汉龙王庙封堵闸口。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安徽安庆市,一批脱贫户由被帮扶者变成帮扶者,协助防汛干部巡堤值守、照顾安置点群众。
江西九江和湖北黄梅,成百上千的务工青年放弃打工,返乡战洪。
天灾面前,干部和群众没有旁观者,他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战天斗地。
7月28日,在安徽阜阳市姜唐湖蓄洪区戴家湖一处涵闸险情处置现场,人们操作机械设备在抢筑临时圩堤(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依靠谁:源源不竭的战洪伟力
7月27日,淮河流域的安徽阜阳市姜唐湖蓄洪区颍上县戴家湖一涵闸闸门破损出险,解放军官兵、民兵、消防救援人员紧急增援。附近百姓纷纷走出家门,送饭给抢险人员。
“他们是来保护我们的,不能让他们饿着。”69岁的庙台村村民马文起和孙子把三轮车推上泥泞的大堤,给装运沙袋的消防员们送来热腾腾的午饭。傍晚,他又烧了开水,送到大堤上。
7月27日,安徽省颍上县庙台村村民马文起(右一)和孙子马永军(右二)推着三轮车,为参与姜唐湖蓄洪区抢险的消防救援人员送饭。 新华社发(刘志亮 摄)
在侯郢村,村民朱国荣等人炒菜、蒸馒头、煮面条,送到抢险的战士们手中。“村里自发送饭的人很多。”朱国荣说。
历时77小时,戴家湖堵水围堰完成合龙,抢险成功。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历史往往是最好的教科书。
长江北岸,安徽省安庆市海口镇培文村,七旬村民王启干和儿子、儿媳驾驶着摆渡船,往返于西江两岸。
7月20日,在安徽安庆市海口镇,王启干驾船行驶在西江上,运送参加抗洪抢险的解放军官兵(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早年,培文村被长江及支流环绕,王启干做了近40年的摆渡人,后来路通了,摆渡需求越来越少,三年前停摆。
半个月前的一个深夜,王启干接到村干部电话:村里的路被水淹了,村中还有2000多名村民,急需摆渡船。撂下电话,他连夜检查调试船只,看着跟了自己多年的“老伙计”,心中不免有些激动。
十几天来,王启干接送转移1500多人,运送大量粮食、水、柴油等防汛急需物资,还常在夜里接送渡江抢险的解放军。“他们是来帮我们的,打赢这场硬仗,是我们共同的事。”
7月20日,在安徽安庆市海口镇,王启干的儿子王为民(左)和儿媳王君彦(右)在帮忙启动渡船。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安徽安庆市,志愿者包了6000多个饺子,送到在大堤上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指战员手中;
安徽铜陵市,群众自发为正在加固堤坝的武警官兵送去煮好的鸡蛋;
湖南津市市,“90后”年轻人肖峰联络当地饭店,把美味的牛肉粉送上大堤,办起抗洪一线的“深夜食堂”……
7月8日,在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群众带着米粉慰问在防洪大堤上值守的工作人员。 新华社发
时代在变,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故事没有改变。
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7月7日,在湖北武汉街道口小学东方雅园分校安置点,工作人员为天兴乡村民发放生活物资。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个论断,真实地映照着今天的战洪画卷。(记者李亚彪、苏晓洲、余贤红、徐海波;参与记者:程士华、史卫燕、水金辰、刘方强、董雪、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