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携国庆 月是家国圆

2017-10-03  A+ A-
  新华社广州10月3日电 题:中秋携国庆 月是家国圆

  新华社记者

  千百年来,花好月圆人团聚,是中国人心头最温情的企盼。当中秋遇上国庆,千家万户的小团圆与荡气回肠的家国梦相依相伴,诉不尽衷肠,道不尽祝愿……

  千年乡愁 月是故乡明

  万里无云镜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

  在北京怀柔雁栖镇长城脚下的官地村,村民单淑芝忙碌地接待南来北往的游客。她的小院儿有一亩多地,布置得红红火火,走廊上挂满了红、黄两色的小葫芦、一排排红灯笼。

  单淑芝说,3年前,雁栖镇成为APEC会议的举行地,让民俗旅游越发红火。

  赏月、拜月,祈求团圆美满,是中秋由来已久的风俗。

  广东普宁泥沟村的摄影爱好者张声金这些天走村串户,用相机记录身边的民俗。在广东中秋节素有这样的习俗:八月十四吃平安粥,八月十五祠堂拜祖先,晚上摆上米斗做香炉,番薯块做烛台,柚子、杨桃、月饼做贡品,全家人一起“拜月娘”。

  “有些习俗快要失传了,拍下照片,希望后人看到祖祖辈辈怎样过中秋节。”张声金说。

  在古代,中秋也是丰收祭祀之节。

  烧塔表达丰收的喜悦,是江西省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的一年一度的中秋活动。熊熊火光最能勾起游子的乡愁,中秋节前西湖李家的在外务工青年纷纷往家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着瓦塔,在火光映照下,话家长里短,诉悲欢离合是最惬意的中秋团圆。“不烧瓦塔的中秋节是不完整的。”西湖李家村的李国清说。

  中秋,根系着中华传统文化之脉,承载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17岁女孩任书帆从小学四年级就会打手工月饼,自己做的月饼酥、脆、香,让她特别有成就感。“中秋节不仅在外打工的爸爸会回家,整个家族会聚在传统四合院里吃团圆月饼、聊天。”她说。

  对80岁土生土长的古城人李淑仙说,过中秋节一般要做3件事:家家户户做大月饼,当地人称之为“团圆”;除圆形外,还要做葫芦状、月牙状、玉兔模样的月饼,分别给男孩、女孩、小孩吃;中秋夜摆供桌供奉月神,祭拜完毕,还要按人头数将“团圆”切块,分了吃掉,以表达“团圆”的愿望和期盼。

  天涯共此时 最是家国月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船员、飞行员、边防官兵……他们职业生涯中一半以上的时间行进在路上,尤其是在节假日更是舍小家为大家,为了更好的家国矢志向前,换来了更多人的幸福安康。

  “游子心中多思念,海上丝路共婵娟。” 10月3日,中远海运新威洋轮正在缅甸前往中东的航行中,临近中秋节,新威洋轮的船员们写下诗句以寄托思乡之情。航行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一艘船就是一个家,船员们一起动手做月饼,老轨余方元还用自制的低音笛子演奏起《秋湖月夜》。

  东航上海飞行部飞行六部A330副驾驶陈东哲4日执飞浦东--德里--浦东通宵往返航班。工作6年来,他从未和家人一起过中秋。“选择飞行这份职业,就注定要舍弃一些陪伴家人的时间,但能把整个航班的旅客安全运送到目的地,让千家万户在佳节团圆,我很骄傲。”陈东哲说。

  地处“亚欧桥头堡”的霍尔果斯口岸,是“一带一路”沿线最年轻的城市。驻守在霍尔果斯口岸的边防派出所黑龙江籍警官张文博2008年入伍,如今,女儿3岁了,还没见过生活在老家的爷爷奶奶,返乡计划由于工作一推再推。

  “‘双节’来临,正是最繁忙的时候,我岂能留下战友、自己带着妻女回家探亲?”张文博地说,“忠孝不能两全,我为祖国守边关,亲人会理解的。”

  国圆家圆月圆。在江西上饶县田墩镇姜坞垄村,100多个贫困户告别危房,中秋实现了安居梦。在当地产业扶贫的政策支持下,邵小仙以贫困户身份入股养殖合作社、光伏扶贫项目,今年拿到分红。“精准扶贫到根上,贫困群众得实惠。”正如新房对联写的那样,住进新房的邵小仙说:“国家帮我们把家圆,从今往后,我们全家都有了奔头。”

  明月寄相思 万水千山总是情

  在地震灾区九寨沟县漳扎镇漳扎村,震前,这里几乎家家经营旅游客栈,地震使得客栈不同程度受损,正在维修加固。

  守望相助月更圆。

  天近晚,100多户村民在安置点上搭伙做饭,准备了丰盛的中秋大餐。“我们现在都像亲人一样,中秋节这么多人一起在安置点过,真是热闹又难忘得很啊!”48岁的村民尕尕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住辉县的付营方来自劳务输出大省河南,自从加入出国务工大军后,已经两年没回家了。“中秋节用手机跟家人视频,看着老婆孩子眼眶红红的,说不出话来。”45岁的付营方说,“回家团圆真好,家里多么温馨……”

  在广州市雅郡花园小区,60岁的杨亚娟带领10多名探访队队员来到“北漂”老人谷孝芝的家。拿出两个印着红心的卡片夹,交到谷孝芝和老伴手上,杨亚娟爽朗地说:“有什么困难随时给我打电话,公交卡可以放里面,出门带着很方便。”

  在广州,许多老人跟随儿女迁移到此,被称为“老漂族”。来自辽宁沈阳的杨亚娟成立“探访队”的想法得到一呼百应,聚拢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漂族”,远至黑龙江、新疆,近到深圳、香港。“本地人教我们粤语,我们教他们包饺子,大家一起玩一起乐,亲如一家人。”杨亚娟说。

  在社区中秋晚会上,探访队的老人们身着粉衣白裤,合唱了《走进新时代》等歌曲,歌声悠扬,把天南海北的人牵系在一起。

  皓月当空,万水千山总是情……(记者 毛一竹、沈洋、赵琬微、贾远琨、王学涛、赵戈、陈地、马牧旺青、付昊苏)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