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星空大会”:接触神奇宇宙

2018-07-29  A+ A-

  红色的火星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空闪耀,一群观星者支起望远镜,架起相机,捕捉15年来观测火星的最佳时机。

  上至年近古稀的老人,下至刚上小学的孩童,近300位中国天文爱好者近日汇聚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西州”)的德令哈市,参加中国·柴达木首届全国天文科普嘉年华暨2018年“星空大会”。

  不仅是火星大冲,土星美丽的光环、木星绚丽的斑纹、月球上密密麻麻的环形山……都让天文爱好者在望远镜前凝神屏息。

  参加“星空大会”的天文爱好者在观星(喻菲摄)

  据介绍,最初由北京天文馆《天文爱好者》杂志社发起的“星空大会”,自2005年以来已在云南、内蒙古、甘肃等7个省份举办了十三届。今年的“星空大会”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

  长期从事天文科普教育的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说,参加这次“星空大会”的人来自不同层面,除了资深天文爱好者,还包括很多带着小朋友的家长,以及对天文有兴趣但还没有太多天文观测经验的民众。

  追星老汉

  在参加“星空大会”一群活蹦乱跳的追星少年中,留着白色胡须的吴世英显得格外特别。

  这位来自湖北省十堰市一个偏远小山村的69岁农民除了下地干农活,最大的爱好就是天文。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用在这个爱好上,在自家屋前支起望远镜,还向亲戚朋友借钱参加各种天文活动。

  吴世英回忆说,1987年发生了一次日偏食,天色昏黄,他在村里第一次透过墨镜看到缺了口的太阳,十分震撼,从此便迷上了日食。现在,吴世英已经看了四次日全食、两次日环食和两次日偏食。

  吴世英在“星空大会”科普讲座上与专家交流(喻菲摄)

  为了追逐日食,这位农夫足迹遍及黑龙江漠河、新疆阿勒泰、湖北武汉、云南大理、福建莆田……2016年,语言不通的他甚至跑到了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天文爱好让这位老农在山野之外有了更广袤的天地。

  天外来物

  月球陨石、火星陨石、彗星陨石、灶神星陨石、包含太阳系最古老物质的碳质球粒陨石、被誉为世界最美的橄榄陨石……20多块形态各异、来历不凡的陨石在“星空大会”期间于德令哈天文科普馆展出。

  “星空大会”期间展出的橄榄陨石(喻菲摄)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送来一块1952年陨落的5.5公斤重的陨石,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搜集到的第一块陨石。据介绍,毛泽东在视察紫金山天文台时把这块陨石拿在手中仔细端详后说,陨石也是物质,天上和地上的东西都是物质构成的,不是神创造的。

  上海五雲坊陨石工作室收藏家张勃为“星空大会”带来各类陨石参展,并向德令哈天文科普馆赠送了一块1516年陨落、1958年发现于广西南丹的两公斤重的陨石。

  他带来参展的还包括截至目前中国最新鲜的陨石:2018年6月1日坠落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块210克的陨石。

  收藏家张勃携陨石参加“星空大会”(喻菲摄)

  在“星空大会”上,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伟彪为天文爱好者做了一堂科普讲座,介绍了陨石所蕴藏的丰富科学内涵。他说,陨石是来自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岩石碎片,记录了太阳系历史上重要事件的信息,是科学家了解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

  徐伟彪说,陨石曾经仅是科研殿堂的“阳春白雪”,如今中国涌现出众多陨石爱好者,陨石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世界屋脊上的天文课

  今年举办“星空大会”的德令哈市拥有目前仅次于北京天文馆的中国第二大天文科普主题展馆。此外,德令哈市还将天文课纳入了九年义务教育。

  天文爱好者在德令哈天文科普馆前观星(喻菲摄)

  海西州副州长段东平说,海西州长期以来重视科普教育事业发展。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德令哈天文科普馆为当地各族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揭示宇宙奥秘、探索天地自然之谜、感受科学魅力的科普活动场所,场馆所有展厅都免费开放。截至目前,这里每年接待18000余人次,相当于德令哈常住人口的27%。

  本届“星空大会”主办方之一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立说,北京天文馆与德令哈天文科普馆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未来北京天文馆将为德令哈天文科普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为实现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贡献力量。

  朱进说,99.9%的人在99.9%的时间里,所做所想的都是地球上的事,而天文学关注的是遥远的宇宙,对天文爱好者来说,天象观测提供了亲身接触神奇宇宙的机会。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为小天文爱好者签名留念(喻菲摄)

  他说,其实天文跟每个人都有很大关系,对国家发展也有重要意义。相比其它学科,天文不断有教科书以外的新发现,天文熏陶的是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质疑精神。现在中国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天文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记者 喻菲)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