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传承精神学雷锋 无私奉献做雷锋

2019-03-05  A+ A-
13层楼的窗口旁,阜新女护士董晶徒手拽住轻生男子,坚持了足足8分钟。轻生男子终于被救回,但她的右臂神经丛因此受到损伤。

漆黑的夜里,司机张善哲强忍疼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载有28吨热油的油罐车稳稳地停在路边,打开双闪后,一头倒在了方向盘上。

数九寒天,眼前的冰湖表面正在坍塌,消防员李铁仍毫不犹豫地继续向前,落水者得救了,年轻的他却永远回不来了。

在这个刚刚过去的冬天里,是他们用实际行动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温暖、感动着我们。

无论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之后,还是在新时代,辽宁这块黑土地上一直传承着雷锋精神。当下,雷锋精神体现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以及奉献、敬业、创新、创业精神,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心里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1959年11月14日,夜间10点多钟,天气突变,冬雨欲来。刚拉来的7200袋水泥,都堆在辽阳弓长岭焦化厂的工地上。

雷锋喊来20来个工人拿着雨布赶到工地,大伙儿撒雨布的撒雨布,抬水泥的抬水泥……雨布用完了,雷锋脱下身上的棉大衣盖上,又转头跑回宿舍抱出自己的被子……最终,7200袋水泥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而雷锋的大衣和被褥却被雨水打得精透。

60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形对78岁的易秀珍而言仍然历历在目:“他心里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是雷锋日记中广为流传的名句,也是他短暂一生的最真实写照。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中的雷锋塑像。 汤龙 摄

人们想起雷锋,首先想到的是他乐于助人,但这不是雷锋的全部。在辽宁,当年有着一批像雷锋一样为新中国建设无私奉献的人——孟泰、王崇伦、尉凤英……

淳朴的地域民风和讲奉献的工人文化,为辽宁英模辈出提供了土壤,也为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传承环境。

辽宁人讲奉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许多重大工业项目布局辽宁,成长了一大批产业工人。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几十个“第一”。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爸爸,咱们家的电视机怎么又没了?”看着女儿哭红的眼睛,鞍钢齐大山铁矿工人郭明义耐心地解释道,“是因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整天哭着要看电视,可是他家里的条件无法满足孩子的愿望,我就把咱们的电视机送给他啦。”

因为类似的原因,郭明义曾经“三送电视机”,后来市领导给老郭送去了一台电视机,告诉他只有“使用权”,这才止住了老郭继续送电视机的念头。

当过兵,进过工厂,连入伍介绍人都是同一位老政委,郭明义的经历与雷锋颇有些相似。

工作上,他爱岗敬业,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5年风雨无阻,不分寒暑,也没有节假。生活中,他无私奉献,每个月都拿出工资收入的一半,累计资助超过300名贫困学子,无偿献血、捐献血小板折合总量超过6万毫升……

在别人看来,他的这些举动似乎有点“冒傻气”,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郭明义总是回答:“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老郭的这股“傻劲”感染了很多人。“以前也想过要做好事儿,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一位郭明义爱心团队工作室的志愿者说,“加入这个团队之后,我才知道鞍山每天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我终于也可以为他们出一份力了。”

郭明义走进沈阳市第二十中学三好分校宣讲雷锋精神。 沈阳网记者杨晓楠 摄

在鞍山,孙宝江的爱心团队里,随便拉过一个人都能讲出“一箩筐”的感人事迹;在辽阳,钻进车底救人的“绿衣侠”周恩源悄悄离开,直到找到他后才知道他的弟弟19年前因救人牺牲;在抚顺,13年来有134位市民获得“百姓雷锋”称号……

10多年前,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网上风靡一时,但在雷锋离开50多年的时间里,辽宁人一直在用行动诠释着“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要守住自己的岗位和责任”

2月22日,雷锋纪念馆里,一个身影在一张照片前伫立良久。循着这个身影,大家看到了曾任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阳的照片,罗阳的母亲在照片前已经泪流满面。

“你怎么理解‘恪尽职守’?” 生前,罗阳曾经这样问妻子王希利,没等妻子回答,罗阳就自己说道,“‘恪尽职守’就是每一个人都要守住自己的岗位和责任。”

作为首个全机、全系统、全状态采用数字化技术设计制造的飞机,在罗阳和他率领的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歼15舰载机从设计制造到实现首飞,周期缩短了40%。

当大家感觉担子重、压力大的时候,罗阳总是鼓励大家“一定要跳起脚来够一够”,因为“沈飞是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长子,长子就得拿出长子的样子来!”

罗阳是在走向庆功会的途中突发心脏病离去的。人们都说,看到罗阳,就懂得了什么叫共和国航空工业的脊梁。

罗阳生前照片。 新华社记者李钢 摄

为战斗机披上隐形衣的李天、用10年赶上西方国家100年的技术水平的姜妍、宁舍生命不舍事业的方永刚……在这些英模人物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像雷锋一样的“挤劲”和“钻劲”。

2013年,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辽宁代表团审议时说:“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用最该做的事,注释最美的美丽”

“没有豪言壮志,没有英雄壮举,没有沾沾自喜,没有津津乐道,在荣誉和掌声中你依旧前行。用最该做的事,注释最美的美丽。”

这是在“辽宁好人”2018年度盛典上,主持人宣读献给丁慧的致敬词。

01.png

丁慧跪地急救老人

时间回到2018年7月19日,在锦州南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位老人突然倒地不起。听到车站的求助广播后,正在等车的锦州医科大学学生丁慧,跑到老人的身边,跪在地上为其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并不断呼唤“爷爷,醒醒,坚持住”。在老人恢复意识后,丁慧拒绝了家属的酬谢,悄悄离开了,而此时,她已经错过了回家的列车。

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丁慧表示,当时“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获得了学校颁发的万元奖学金后,丁慧又将其作为爱心基金,全部捐出,“我希望用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90后的勇敢与担当,无私与仁爱。”

善良的天性在关键时刻转化为行动,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习惯性反应,更重要的是社会上正能量的不断集聚。

从新中国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后再到新时代,辽宁英模辈出,既有郭明义、罗阳这样的道德模范和时代楷模,也有丁慧、周恩源这样的身边好人和百姓雷锋。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关键时刻挺身担当,工作岗位上创新实干,攻坚克难中肯“钻”能“挤”,你就已经是新时代的雷锋。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