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龙舟队在京杭大运河山东台儿庄古运河中竞渡(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高启民 摄)
6月25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何园景区,何园导游和小朋友一起包粽子。 当日是端午节,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佳节,尽享假日时光。 新华社发(孟德龙 摄)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线上线下互动各具创意,各地群众共度“不一样的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在线聆听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借助科技力量浸润人们的心灵。
在北京,端午文化活动以线上活动为主。今年北京市的端午节文化活动体现出“健康风、传统味、时代感、群众性”四个特点。中国园林博物馆围绕中国园林文化赋予园林的声音意境,推出“声景”在线再现,观众不仅可在线欣赏聆听园林中独有的自然与文化之声,还可以欣赏文人用香之礼,追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香的运用。
为了确保游客安全,北京地区的景区和公园采取分时段实名预约,按照30%承载量精准限流,做好实时动态调控和远端疏导,加大景区主干道、核心景点出入口、狭窄通道等重点部位的客流疏导,确保服务保障到位,游园安全有序。颐和园、北海、陶然亭等公园游船采取减量限乘不满载措施确保游客安全。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中国园林博物馆等还推出13项线上端午活动,将文化内涵与端午文化、传统民俗结合,让市民线上品端午、听讲解,共享安康端午节。
荆楚大地,艾叶飘香。25日端午节,是湖北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之后迎来的首个大型传统民俗节日。从三峡坝上屈原祠,到江城武汉黄鹤楼,湖北正全力祛疫保康,推动社会生产、群众生活等各项秩序加快回归。
黄鹤楼下,粽叶飘香。黄鹤楼下新开的民俗“市集”,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记者从黄鹤楼景区管理方了解到,为应对疫情对文化旅游市场的冲击,景区筛选出了20多个参展单位,集中展示古碑拓片、文创趣玩、手工彩绘等丰富多彩的文创和民俗活动。
佩香囊、挂艾蒿、煮艾水……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县,大街小巷艾叶飘香,祛疫病、保安康的传统习俗随处可见。今年秭归县将热闹的端午文化节搬上“云端”。线上端午赛诗会、VR端午习俗馆……依托各种新技术,沿袭2000多年的中华传统民俗,正通过数字化找到了新舞台。
在西安,8岁的卫恩旭坐在龙舟里用力击着鼓,他的外婆赵淑朵站在一旁向他讲道:“击鼓的人是指挥,船员们按照击鼓的节奏来划桨,龙舟才能快速前行。”
体验完旱地龙舟,西安市民赵淑朵带着外孙来到“御品盛世·端午长安”的展台前,学习编五彩绳和做香囊。“包粽子、挂香囊、戴五彩绳,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我想让孩子从小接触、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赵淑朵对记者说。
插艾草、泡香草浴、饮药酒、佩戴药囊、挂雄黄袋,驱邪避毒是端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南京市中山小学节前邀请医护专家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端午课”;中山小学师生还与“手拉手”友好学校--湖北省黄石市中山小学师生进行了视频连线,共话端午。
为更好传承端午节日文化,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举办了12项“非遗”展示活动。栩栩如生的木雕、瑰丽多姿的云锦、形态多样的泥塑……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作品,让市民大饱眼福。
“学校等单位自觉参与端午节活动,不仅有利于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而且有助于丰富节日生活,更诠释了传统节日的现代价值。”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季中扬说。
端午源头过端午、龙舟故里赛龙舟。6月25日,“我们的节日·端午”屈子文化园游园活动暨龙舟表演赛在湖南汨罗举行。
25日上午,汨罗屈子祠前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来自湖南各地的32支民间龙舟队在香草湖劈波斩浪,上演龙舟竞渡好戏。
记者从活动主办单位获悉,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活动限制入园人数,并对入园人员采取扫健康码、测体温等措施。活动主办方还通过媒体视频、图文直播,将现场画面传输到千家万户围。
从携程、美团、锦江、同程、飞猪等平台上端午假期消费者预订数据来看,“无预约不旅游”渐渐成为人们旅游休闲新习惯。记者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在今年端午节,沪上100多家国家A级景区实施门票预约机制。
截至25日,上海申请注册使用“沪游码”的景区、公园、古镇、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宫、文化活动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各类文旅场所达220家,已开放可预约的场馆139家。目前,“沪游码”服务总人次已超过250万,有效保障文旅场所有序开放和市民游客的安心出游。
上海市民黄静带女儿在往年逢假期必“爆棚”的上海科技馆参观。“尽管馆内部分可能造成游客集聚的体验项目没有开放,但30%限流加上分时预约,让参观体验非常从容,女儿玩得不亦乐乎。”(参与记者:张漫子、蔡馨逸、陆华东、陈爱平、冯国栋、李思远、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