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5万机票款退票被扣1.4万,规则有些不明不白

2025-04-01  A+ A-

 文| 张彦宗

今年2月底,山西运城高先生购买了8月上旬往返北京与东京的家庭机票,耗资1.5万元。他说,因情况变化,想要改签机票,不慎误操作点击了退票,被扣除了1.4万余元,仅获得退款850元。经多次投诉,同程旅行又退了5221元,其他的说是扣了手续费。

高先生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仍在维权。对他来说,误操作五分钟后就联系了平台,请求要么恢复订单,要么补差价改签,但他没想到平台选择了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扣款处理。

同程旅行解释说按照“规则”扣款,但这个规则是什么,也没讲清楚;外人也不知道,这是航司的退改签规则,还是平台自己定的规则。如果是后者,不排除平台扣掉了高先生的差价。

资料图

对于高先生这种误操作导致的退改签错漏,国家民航司在一份改进民航票务服务的通知中曾要求,航司要设置合理的阶梯费率,根据不同情况设定梯次收费标准。但在具体执行中,解释权仍在航司。

南航作为国内规模较大的航司,去年初推行机票误操作的相应处理规则,“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免费办理错购客票退票。但这个“一定条件”是什么,也未看到更清晰的标准。

老实讲,无论是民航司的原则性要求,还是南航等航司制订的误操作退票规定,都不能在高先生的事例中直接套用。一个直接原因是,他遇到的规则可能不只是航司的退改签规则,更叠加了平台的所谓规则,等于要面对票务处理上的双重不透明,也更容易被推诿。

有人会说,高先生提前五个月定了机票,5分钟之内就向平台反映,航司不会有损失,所以理应优待处理。考虑到国际客票涉及更多航司服务,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只不过,即便航司真的面临损失,也该制定相对合理和透明的规则,好让消费者清晰知道自己该承担多少责任。

高先生面临的棘手问题,根本上还是退改签(无论是否误操作)规则的不透明问题,尤其是在平台购票的模式下,平台退费规则更加含糊——如果航司不能依据清晰的规则介入,消费者完全是睁眼瞎,只能从道德上呐喊,争取一点博弈的权力。

如果是在航司的票务渠道购票,相信高先生的问题会有相对清晰的处理。但现在加入了平台这个变量,航司不想给平台“擦屁股”也是有可能的。

资料图

都说要根据规则行事,可对“误操作”这么简单的退改签场景,能够平衡航司、平台和消费者的规则,似乎并没有出现。具体案例下,就会出现闹大了就多退点,不闹不争就成“冤大头”的结果。高先生从一开始只获得退款850元,到反复投诉后又被退了5221元,也证明规则确实比较含糊。

在这一点上,航司和平台应该学学高铁,后者的票务退改签规则要清晰多了,什么时间退改签要怎么收费一清二楚,而且这套规则覆盖平台,消费者无需耗神费力去跟平台或铁路掰扯,真正实现了统一规则下的票务管理操作。

可要让机票规则看齐高铁票务,消除高先生们的烦恼,又会遇到那个问题:谁来给各个利益方赋权,让消费者的合理权益在一个公平规则中获得确切的保障?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