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送春联下乡” 更盼“对联常下乡”

2019-01-28  A+ A-
  汪 鹏

  “扶贫先扶智”,要帮助农民脱贫,首先要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文化素质。春节临近,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纷纷开展“送春联下乡”等系列文化扶贫活动。身处扶贫一线,笔者深切感受到,现场写春联、送春联等送温暖活动,既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利于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细究起来,春联只是中国对联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除春联外,大家熟知的楹联、婚联、挽联等都是对联文化的鲜明体现。笔者认为,从推动文化下乡、加强文艺扶贫、助力扶志扶智、涵育文明乡风、坚定文化自信等角度,贫困地区可从三个方面着力,积极推动对联下乡常态化。

  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比如,部分地方以县为单位规划文化扶贫内容,把“对联下乡”活动纳入相关工作计划中,以各种节假日、送温暖活动等为契机,为贫困地区送去对联,不仅将温暖送给了贫困户,也将文化传播到了贫困地区,可谓一石二鸟。

  建设乡村文化队伍。写对联、送对联,实现对联常态下乡,仅靠组织推动和书法家、帮扶责任人的用心用情参与远远不够,还需通过培育乡土文化能人来壮大乡村文化队伍,让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充分迸发,推动文化的种子种在农村大地,扎根农民心中。比如,据媒体报道,云南省师宗县组建农村18支文艺演出队,经常开展“送戏下乡、送对联下乡、送宣传画册下乡”等活动,送4000余副感党恩对联入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领贫困群众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光荣的志气和信心决心。

  即时反馈群众需求。要提高广大群众对文化下乡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所送出的“文化”内容必须符合群众的需求。比如,有的地方通过发挥乡镇文化站等前沿阵地和各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第一时间反馈乔迁新居、举行婚礼、悼念先人等红白喜事对“对联”的需求,探索实现“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良性互动,推动实现送对联的形式、内容、时机符合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胃口”,确保对联下乡下到“底”。

  文化生活要丰富,精神层面须补给,对农村地区而言,愈显重要。然而文化扶贫不能仅停留在送一幅春联,画一张画。要让文化在贫困地区开出鲜花,结出硕果,必须建立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实现对联等文化下乡常态化。我们为“送春联下乡”活动点赞,更盼“对联常下乡”。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