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两岸的“一抹蓝”

2019-11-25  A+ A-

  郑美淑在自己的染布工坊内晾晒蓝染作品(11月14日)。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新华社台北11月25日电(记者许雪毅、赵博)“《诗经》很多诗句描写蓝染,比如‘终朝采蓝,不盈一襜’。”台湾苗栗“卓也小屋”的主人郑美淑说起心爱的“一抹蓝”,神采奕奕。

  郑美淑致力传承蓝染工艺,穿梭于传统和现代之间,也为此时常穿梭于海峡两岸之间。10多天前,她刚到海南参加博鳌文创论坛。

  绿树、碧水、红灯笼、蓝染布,郑美淑为“卓也小屋”设定的目标是“打造宛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村”。诸多元素中,身着蓝染服饰的她认为,蓝染是“卓也小屋”区别于其他民宿和度假区的最大特色。

  在嘉义乡下长大的郑美淑,大学主修农艺学。当时老师谈到山蓝、蓼蓝等蓝靛染料作物时,都是一语带过。“在化工产业冲击下,这些是早就不存在的经济作物。”等到自己当了老师,教授农艺课时同样“一语带过”,心里隐隐为“一抹蓝”感到遗憾。

(两岸关系·两岸心故事·图文互动)(2)穿梭两岸的“一抹蓝”

  郑美淑在自己的染布工坊内制作蓝染作品(11月14日)。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郑美淑说,大陆是蓝染起源地之一。大陆先民渡海来台,带来了蓝草植物和蓝染技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台湾蓝草产业达到鼎盛,产品大量销往大陆,曾高居贸易输出品第三名。但工业合成染料兴起,天然蓝靛染料及相关加工技术迅速消失,断层了数十年。

  10多年前,郑美淑偶然听说即将消失的蓝草复育成功,唤醒了心中的“一抹蓝”,开始尝试栽种,并自愿掉进“染缸”展开艰辛又神奇的“蓝色之旅”。

  在“卓也小屋”,记者看到,山上种着大片蓝草,不远处有浸泡池、染缸、锅炉等物件;教室里,一群台湾学生正体验绑扎、浸染、晾晒等蓝染过程;染布工坊里,一位大陆女子对经手后逐渐显现的蓝染图案发出惊叹;工艺品商店里,陈列着蓝染围巾、西服、挂饰等商品,结账柜台显示 “支付宝”可用。

  这些年,郑美淑奔走两岸,对传统工艺的思考愈加深切。她拿出去年从云南买回的蜡染布料,那是当地七八十岁的老婆婆花两三天时间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她又指着身边的竹编小椅子,说那是自己80多岁的老父亲做的。

  郑美淑在自己的染布工坊内制作蓝染作品(11月14日)。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但如果没有产业化,老人走了,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在郑美淑看来,这是两岸传统工艺都面临的问题。

  郑美淑试图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搭起桥梁:利用机器采蓝等,减少传统工艺里的重复劳动环节,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借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极简化”时尚设计,获得更多“潮人”青睐。“我们有兴趣、有情怀,把传统产业带入新阶段。”她说。

  郑美淑注意到,大陆也在努力。今年5月,她到浙江嘉兴探访“丰同裕”蓝印花布染坊,对这个百年老字号的复兴充满兴趣。“丰同裕有完整生产链,吸引大陆各地高校老师参与,规模和产量比‘卓也’蓝染大好几倍。我追求成为台湾的‘丰同裕’。”

  郑美淑(左)和儿子卓子络在染布工坊内查看制作完成的蓝染作品(11月14日)。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另一方面,郑美淑好奇,“丰同裕”的天然染衣服与“卓也蓝染”品牌一样,一件售价两三千元人民币,“比其他化工染产品价格贵5到10倍,如何在市场中胜出?”

  “卓也小屋”2004年创办至今,餐厅、民宿经营得不错,但几乎所有盈余都被郑美淑投进“蓝染缸”里。采蓝、打蓝、建蓝、染布,以及后续商品规划设计、品牌营销等,对她来说,是一条全新之路。2014年她创立“卓也蓝染”品牌,系列产品打开了一些销路,但“不算硬件投资,只是收支平衡,还没产生利润”。

  不过,痴迷“蓝色之恋”的郑美淑已经知足。面对曾要她“设立止损点”的丈夫,她有时会“呛”回去:“你看这群客人就是因为蓝染才‘顺便’来住民宿和用餐的。”

  两位学生在郑美淑开办的“卓也小屋”染布工坊内体验蓝染制作过程(11月14日)。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夫妻俩开心的是,蓝染这件事,由一棵植物开始,串起了土地与时尚的连结。而他们的儿子卓子络以及更多年轻人也愿意加入其中。

  生于1990年的卓子络目前是“卓也事业体”副总经理。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的他认为,蓝染事业虽然辛苦,但对自然环境友善,又能保留传统技艺,值得向更多人推广。“传统产业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用我们的活力,激荡不一样的东西。”

  “一抹蓝”情牵两岸。近年来,郑美淑到贵州、云南等地探访蜡染产地,在江苏、浙江等地参加天然染研讨会。“这次参加博鳌文创论坛,我们几个台湾品牌负责人谈的多是传统创新和循环经济,大陆接受这些观念很快,大家有共识。”

  顾客在郑美淑开办的“卓也小屋”染布工坊挑选蓝染商品(11月14日)。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两年前,卓子络在杭州住了一个月。“我们在那里有个短期的快闪店,希望通过更强的产品营销设计,让大陆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理念。”

  10多天前,“卓也事业体”总行销业务经理李钰翔参加了2019北京茶博会。他还在微信上晒了图。“带去的‘卓也’蓝染茶席、包袋、扇子等销售一空,让我很惊讶。”这位90后台湾青年说。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