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大陆配偶李采恩:台湾年轻人出路在大陆

2017-11-26  A+ A-
原标题:“漂洋过海来嫁你”——大陆配偶李采恩的台湾生活

新华社台北11月26日电(记者赵丹平刘刚张钟凯)李采恩2007年嫁来台湾。在桃园机场一下飞机,就被带进面谈室。面对一架摄像机,她被问了很多问题,比如婆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在大陆办了多少桌的婚宴。她都说不清,所以一出来就担心,怕不让入境。

虽然出生在沈阳,但李采恩长得更像江南女子,身材娇小,皮肤白净。回忆起10年前的那一幕,她至今心有余悸。

独自面对内心的孤独

李采恩与台湾籍的丈夫相识于上海,相恋于长沙。虽然下决心随夫到台湾,但来台之后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以为就像我在上海读大学再到长沙工作那样,换个城市而已。”

到了台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无事可做。她没有工作,没有朋友,除了家人之外谁也不认识,“常常手里拿着电话却不知打给谁。”家人怕她孤独,会带她走亲访友、观光游览,但平常日子还要她独自面对。好在她很快发现自己怀孕了,产检就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日程。2008年,她在台湾生下第一个孩子。

也正是在那一年,两岸开始有了直航。她带着6个月大的儿子回娘家,一路上对着还不懂事的儿子说,你多命好啊,一出生就有直航了,之前妈妈来台湾还要绕道香港。

寻常日子总是琐碎的,初为人母更添一份困惑与忙碌。丈夫因工作的原因常常不在身边,有时公婆有事外出,孩子哭闹起来让她手足无措。长时间的疲劳和郁闷让她性情大变,丈夫一打电话回来她就发脾气,嚎啕大哭。丈夫知道她没有其他发泄对象,心甘情愿承受她的抱怨。

“结婚之前他承诺要好好照顾我。他做到了,他真的是非常体贴的台湾好男人。”

走出家门重新寻找自我

在台湾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个孩子慢慢长大,李采恩也逐渐适应了在台湾的生活。她不甘心一直待在家里,下决心要走出家门,找一份工作。

李采恩是声乐科班出身,本科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来台湾之后,她曾参加过一次声乐比赛,得到最佳中国歌曲演唱奖。出于对歌唱艺术的热爱,2010年,她报考广州的星海音乐学院,并顺利完成三年的研究生学业。

这些年,李采恩在台湾参加了许多音乐活动。2016年,她参加音乐剧《悲欣交集》的演员甄选,获得其中一个角色,进了剧组。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任中华文化产业发展协会“艺术行政”这一职务,得以参与剧目制作的全流程。她认识了更多朋友,心胸开阔了,视野也扩大了。

现在,她和其他大陆配偶共同成立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艺术团,致力于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艺术团参加过海峡论坛的专场演出,举办过母亲节专场音乐会。这些活动让她越来越觉得,自己在台湾也可以找到舞台,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也许这份事业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我可以用自己所学,为热爱民族音乐的观众服务,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台湾年轻人出路在大陆”

现在李采恩一边工作,一边在台湾艺术大学读在职研究生。她所报考的中国音乐学系当年只有一个名额,也只有她一个人报考。“台湾人对民族声乐几乎没有什么了解,毕业以后也很难找到出路。”她对此感到很无奈。

李采恩说,现在许多台湾年轻人一出校门就面临选择:要不要去大陆?曾经有相识的年轻音乐人问她,大陆是不是真那么好啊?她总是回答说,大陆机会多多啊,你现在不去,过两年没有位置了。

“台湾毕竟太狭小了,学声乐专科的,能到中学教音乐就已经很好了。哪怕在欧美国家读了博士,在国际上获了奖,回来也一样面临出路的问题。”她说。

在她看来,很多台湾人对大陆的惧怕缘于不了解,对大陆的印象甚至停留在“文革”时代。“台湾有很多优秀艺术家,致力于保护本土文化。如果他们能了解大陆政府是如何保护和包容不同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他们一定会找到归属感,而不会担心台湾被同化、被淹没。”

现在李采恩最头疼的是对一儿一女的教育。两个孩子都在台湾读小学,所学的课本让他们没有办法对“国家”有清楚的概念。

“现在孩子还小,但很快就会长大,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他们离大陆越来越远。我只能一遍又一遍跟他们说,妈妈是哪里人,你们就是哪里人。”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