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心红色情——潘庭宏的红色收藏之路

2019-07-27  A+ A-
  新华社昆明7月27日电 题:赤子心红色情——潘庭宏的红色收藏之路

  新华社记者浦超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图文互动)(1)赤子心红色情——潘庭宏的红色收藏之路

  潘庭宏在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的中国红军长征民间文物收藏馆布展(7月17日摄)。红军长征过富源陈列馆的展品目前都在此展出。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电话机、军刀、马灯……这些红军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只是收藏爱好者潘庭宏众多红色收藏品里的冰山一角。

  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有一个红军长征过富源陈列馆,这是潘庭宏的“私人红色博物馆”,馆内汇聚了他倾尽半生心血收藏的60多万件红色藏品。红军用过的钱币、衣服、靴子、腰带、马灯、油灯、望远镜,还有毛主席纪念像章、革命先辈的著作书籍,种类丰富的藏品让人目不暇接。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图文互动)(2)赤子心红色情——潘庭宏的红色收藏之路

    这是潘庭宏收藏的红军用过的铜茶壶和饭盒(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富源县位于贵州与云南的交界处,红军长征曾两次经过此地。

  1963年出生在富源县一个小山村的潘庭宏,从小就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红色情结扎根于心。8岁那年,几位老红军战士到富源县讲述红军长征故事。“红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红军的故事让我深受教育,我当时就立志要向红军学习,传承红军的精神。”对当时的情形,潘庭宏至今记忆犹新。

  25岁那年,听说当地一位村民有一张红军长征时留下的宣传单。潘庭宏几次登门造访,最终花200元买下这个红军长征路过富源时发给老百姓的“抗日救亡告知书”。

  从此,潘庭宏开启了红色收藏之路。只要听说哪里有红军长征时使用过的东西,他就想方设法去买。为了收藏,他省吃俭用,东拼西凑;遇到对方不卖,他就反复上门去“磨”,甚至请别人帮忙劝说。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图文互动)(4)赤子心红色情——潘庭宏的红色收藏之路

    潘庭宏在展示红军留下的一枚铜元(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对于收藏,他几乎到了痴迷地步。其间,他做过杂货生意,卖过焦煤,开过汽修厂,搞过种植和养殖,20世纪90年代初又建了个矿泉水厂。多年来,他所赚的钱大部分用于购买红色藏品。日积月累,收藏物品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除了红军使用过的物品,其他能收藏的红色物件,他一样也不放过。

  为了收藏一张红军用来发电报的桌子,他先后四次登门购买都无功而返。第五次,他请了当地多位村民帮助协商,反复强调他购买桌子不是拿去转手赚钱,而是为了收集红军使用过的物品。最后,终于买到了那张桌子。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图文互动)(3)赤子心红色情——潘庭宏的红色收藏之路

    这是潘庭宏收藏的红军使用过的电话机和电台收讯机(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31年来,他的收藏足迹遍布云南、贵州、山西、湖南、四川、甘肃、陕西等地。“为了收藏,我甚至差点丧命在路上。”潘庭宏说,2010年夏天,他去遵义一老乡家买一台红军用过的电话机,路上发生车祸,汽车撞上隔离带后滑出去80多米远。原本要价5万元的老乡,被他的红色收藏情怀和车祸经历深深感动,以最低价把电话机卖给了他。

  2007年,潘庭宏在老家建了红军长征过富源陈列馆,展示他的红色藏品,免费对外开放,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成了市、县一个全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传播基地。参观他的红色藏品的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学生,有当地村民,还有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在这里了解红军知识,学习长征精神,我感到特别自豪。”潘庭宏说。

  近几年,矿泉水厂效益下滑,他的“私人红色博物馆”日常运转和维护存在困难,但他仍然坚持收藏,为此还欠了债。有人曾劝他出售一些红色藏品,缓解财务压力,被他拒绝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图文互动)(5)赤子心红色情——潘庭宏的红色收藏之路

    潘庭宏在展示他收藏的红军留下的手榴弹(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有的红色文物,错过了就可能再也没有了,遇到就一定要买来。”潘庭宏说,自己不是为了发财,更不是为了出名,是要把这些珍贵的东西收藏起来,保存好保护好,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历史,更好地传承红军长征精神。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