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发展完善
新华社记者熊丰、刘硕、任沁沁 立法工作呈现覆盖广、数量多、节奏快、要求高的特点;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依法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积极支持和服务代表依法履职;基层立法联系点广集民意、凝聚民智,使立法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充分彰显。 锻造法律“重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 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高票表决通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6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回望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一个个国家立法的深刻印记,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截至目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法律36件、修改法律96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0件。 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发展,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聚力夯基固本—— 从设立国家宪法日,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到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从修改国旗法、国徽法,制定国歌法,到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选举法,宪法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夯实国家治理根基。 坚实法制保障—— 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完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先进文化、刑事司法等方面立法,以高质量立法促进高质量发展,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正加快形成。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也使法治在改革中不断深化。立法工作服务改革、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呈现出覆盖广、数量多、节奏快、要求高的特点。 2020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义乌市人大常委会为第二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在城西街道七一村,老书记何德兴拿到噪声污染防治法草案后,组织村里干部和村民代表仔细研读草案,开展讨论。 截至2021年8月,基层立法联系点先后就117部法律草案、年度立法计划等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建议7200余条。 “对于立法工作,民众有了更多话语权,立法机关也能听到最‘接地气’的声音,真正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卫民说。 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改革攻坚 这三个重要的“首次”,标志着人大监督工作迈出新步伐—— 2018年10月24日,国务院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家底”;2018年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两高”工作开展专题询问;2020年8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审议国家监察委员会专项工作报告。 执法检查亮点纷呈,推动法律落地生根;工作监督直面热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专题询问不走过场,问出监督实效;跟踪监督更具力度与刚性……监督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动真碰硬。 2018年到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亮剑”,先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情况。 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实地检查与随机抽查、问卷调查、网络调研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引入“外脑”对法律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执法检查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完善,让法律制度硬起来。 寓支持于监督之中,人大监督工作始终在大局中谋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专项工作报告,及时开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后,迅速组织开展该“决定”和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检查。 履行人大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管好“国家账本”,看好政府“钱袋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预算决算、审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开展监督,开展全口径预算审查、全过程预算监管,作出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让公共财政置于阳光之下。 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养老机构建设、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医师队伍管理工作、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等开展监督,推动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厚植制度“根系”,人民当家作主展现蓬勃生机 正值收获的季节,全国人大代表初建美在吉林通化部分农村地区走访调研现代农业发展、黑土地保护等情况的同时,还忙着为村民们拓宽农产品销路出谋划策。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初建美在6个代表联络点参加活动,倾听民声成为常态。“我了解基层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并形成议案和建议的同时,也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宣讲传递给大家。”谈起自己的履职实践,初建美说,有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代表人民、服务人民的动力越来越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积极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推动新时代代表工作朝气勃发。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代表座谈机制,邀请代表参加执法检查,征询代表立法建议,加强与代表的沟通交流……人大代表参与度日益提高。 近年来,各级人大普遍建立起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地方各级人大已建成22万多个代表联络站和代表之家,全国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不少地方延伸到社区和行政村。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走进社区村屯、工矿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社会单元了解民意,参与普法宣传、重要精神宣讲等活动……人大代表的身份在为民用权、为民履职、为民服务中熠熠生辉。 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各项事务,每年提出大量议案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各部门尊重代表主体地位,不断改进办理工作、增强办理实效。 学习培训,是提升代表履职能力、提高代表工作整体实效的重要途径,是人大常委会做好新时代代表工作的基础性工程。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代表履职学习和专题学习方面共举办4期履职学习班,18期专题学习班,其中包括5期网络专题学习班,共有16000多人次参加学习。 不断提升履职能力,架好连心之桥,人大代表的“根”在人民群众中越扎越深,履职尽责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实践是检验制度最好的“试金石”。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实践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时代与时俱进,蓬勃发展,不断书写更加精彩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