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阅”厦门(姜克红摄/本刊)
【中国道路“唯一选择”】
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意味深长地指出,“改革开放近40年,到明年我们要隆重地纪念一下,明年就是4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无论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采访中,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现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突出表现为三大特征:首先是社会过度消费,也即“高消费”、“奢侈型消费”和“炫耀式消费”;二是资源过度消耗,称之为“高消耗”。这是以消耗各类资源、特别是能源占世界总量比重远高于人口占世界比重为前提,也是高消费的资源基础;三是污染过度排放,称之为“高排放”。这是以人均污染排放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其特征。
在人类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如果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达到美国人的化石能源消耗水平,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不是30.53亿吨,而是98.35亿吨,占全球比重也不是23%,而是令人瞠目的74%。即使中国人均达到日本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中国消费比重也将达到近37%,接近1950年美国能源消耗最高峰时的比重。仅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中国也走不通。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的发展道路,别无选择,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胡鞍钢告诉《瞭望》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道路已给出了明确定义,而在十八大报告中又补充了三句话,“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三句话非常关键,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全面超越。”这次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又加上了“社会全面进步”,就构成了更加完整的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更加彰显了中国道路的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旨在超越西方的现代物质文明,不只是物质现代化,还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正在创新人类发展史上的绿色现代化。这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西方物质现代化建立在“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基础上的不可持续发展方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一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意指人的现代化,二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新理念,意指全社会的现代化。只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进步,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真正保障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国现代化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即对人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民的发展能力,激励人民的创造能力,为将来共同富裕奠定人力资本基础。对中国而言,这个“人”就是十几亿人民,他们一同发展、一同创造、一同创新。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无法想象的壮丽场景,不仅正在改变中国,还将影响世界。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是全体人民,既不是少数人也不是多数人的富裕;二是逐步实现,包括“三步走”:第一步是人民富裕起来,第二步是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第三步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十九大即将开启中国全面现代化、奔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
胡鞍钢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实现了第一步目标,从来没有解决好第二步目标,更谈不上提出并实现第三步目标。“在全世界几千个政党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敢于向全世界宣示共同富裕的主张、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世界最大的绝对贫困人口社会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小康社会或中高收入社会,已经为南方国家消除绝对贫困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既然世界最大人口的国家都能够做到,为什么不可以向中国学习呢?这将是中国对南方国家所提供的最好的发展知识。”
【影响世界的“中国道路”】
“如果阿富汗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会走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因为它行动高效,决策果断,以结果为导向,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为所有人带来积极的成果。”2014年5月,在华访问时,即将卸任的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接受采访时流露了真情,“中国在不到40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亿万人民脱离贫困,还促进教育普及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阿富汗这样渴望发展、扩大教育和建设基础设施,同时失去30年发展时间的国家来说,这是最好的发展模式。”
“当今人类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的道路。”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学明认为,“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现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往往把中国视为消除贫困和落后的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
他介绍说,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想效法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功。“当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扑面而来时,中国非但没有被深深卷入危机,还率先走出了危机阴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所实施的自主、可控的对外开放战略。现在不少发展中国家领悟到,向中国学习对外开放,主要是学习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如何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比如,中国这些年在对待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功。陈学明认为,中国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学习借鉴别人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自我。“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开始聚焦于分析为什么有些国家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完全丧失自我,而中国却没有失去自我。”
“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展现的发展的渐进、有序和稳定的特点。”以陈学明国外考察交流所得而言,中国正在实施的一些战略与策略,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注。
陈学明把当今人类文明所面临的挑战,概括为“三大矛盾的加剧”:一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不平等,随着进入全球化时代,发展到金融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使得剥削和掠夺空前加剧;其次,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态容量已接近饱和;再次,人的各种需求之间越来越不平衡,人日益成为“单向度”的消费机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为人类文明应对这些挑战、解决这些日益尖锐的矛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人类追求文明进步开辟一条新路,为人类探索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
因此,陈学明认为,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仅仅归结为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这种认识肯定是肤浅的。当亚洲经济、世界经济出现危机时,体量巨大的中国经济充当了稳定的“金锚”,这无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的贡献。“但把中国发展的作用仅体现于GDP增长之上显然是狭窄了。”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他看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从“地域性现象”走向了“世界历史性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的不仅是GDP的高速增长,而且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而在这种新的发展方式的背后,中国人民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两者结合起来造就了人类全新的文明样态。”
放眼观察当今中国,不仅要看到这个拥有13亿多人的大国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还要看到其如何力图将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司空见惯的那种破坏代价降到最低限度;不仅要看到中国如何努力把蛋糕做大,还要看到其千方百计使做大的蛋糕惠及所有人;不仅要看到中国如何注重经济发展,还要看到其如何注重民生的改善、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到中国如何强调经济建设,还要看到其如何强调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看到中国如何在致力于实现小康社会,还要看到其如何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置于突出的位置;不仅要看到中国如何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还要看到其如何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塑造一代新人。“透过这些就能深刻地领悟到在当今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正内涵。”
他对《瞭望》记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代表了对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存状态的追求,是对正处于危机之中的西方文明支配下的人类存在方式的革命。如果这样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不论如何高估其对人类文明、世界历史的意义都并不过分。”
▲5月2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底隧道的最终接头——重约6000吨的钢结构混凝土预制件在伶仃洋主航道吊装下沉对接完成(刘大伟摄/本刊)
【“四个伟大”开启新长征】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采访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程恩富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在即将开启全面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长征之时,“四个伟大”的提出,“指明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全党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前进的方向。”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伟大斗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程恩富认为,“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无论是决胜全面小康,还是向全面现代化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将在同困难斗争中前进。甚至有些困难超乎我们的想象,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向全党发出忠告,“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制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建设伟大工程,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基础和保障。”程恩富表示,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思想建党方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和实践;二是在制度治党方面,突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内政治生活规章制度、强化上下结合的民主监督和巡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是在作风管党方面,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教育实践。
“推进伟大事业,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将之推向新境界。”在程恩富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构成的整体。五年来,党中央提出和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使这一伟大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目前,就如何继续推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认为,“作为实现途径的道路须进一步拓宽,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须进一步发展,作为根本保障的制度须进一步完善。因此,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伟大梦想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程恩富将之具体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民族、人民构成中国梦的主体,富强、振兴、幸福成为中国梦追求的目标。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利益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前已进入最为关键的决战期,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现已进入攻坚决胜阶段。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还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10月18日,即将召开的十九大,将为中国新的历史进程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面对新时代,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金一南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国家的发展,既要抓住机遇,更要迎接挑战,不光是捕捉机遇的能力,更取决于能不能迎接挑战。否则,国家的发展要被其他的力量牵制。不善于应对挑战,永远无法迎接机遇,真正的机遇往往在挑战背后。战胜了挑战,有机遇;规避挑战,机遇随之而去。”
在当前全球战略格局深刻变动的大背景下,他认为要有“胜者思维”,“机遇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把握机遇就要把握不确定性。真正高超的领导艺术恰恰是利用不确定性。越是存在不确定性,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余留空间也就越大。”
金一南认为,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言,进取性尤其重要。“进取性是战略决策者永恒的追求,通过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原有经验传统的超越,才能产生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决策和行动。”
他告诉《瞭望》记者,“正如领导人所言,我们现在追求的,绝不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的利益。这一代承担风险,后人享受权益,压力非常大,但是坚决顶住。不是把问题留给后人、把矛盾推给后人。也不是把资源自己享受,后人去偿还,环境破坏,后人去治理……而是要让后代能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一代一代走……”
采访最后,对此深有同感的胡鞍钢动容地说,“从新中国发展的历程看,每一届、每一代中国领导人,一方面要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要为下一届、下一代打下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一届一届地接着做下去,一代一代地接着干下去,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矢志不渝地追求中国梦,我们就能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记者 王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