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考核“指挥棒”引领海南高质量发展

2019-05-24  A+ A-
  新华社海口5月24日电  题:绿色考核“指挥棒”引领海南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赵叶苹

  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为海南“三区一中心”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到近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年间不断升级。海南充分发挥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守海南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线”。

  制度创新为本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海南要全面建立完善以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约束。

  同时方案要求出台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海南此前在这项工作上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实践。

  2017年9月,海南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提出了30条生态环保硬措施,使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并使之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

  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市县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则从实操层面让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新考评办法取消了全省19个市县中12个市县的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考核,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负面扣分和一票否决事项。

  “新考核办法减少了市县追求发展速度的压力,并将这部分压力转化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动力。”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王昱正说。

  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厅长邓小刚认为,这种抛弃片面“唯GDP论”的做法,抓住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牛鼻子”。

  约束问责倒逼

  4月1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成立,作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项目,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迈出重要一步。

  “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海南省林业局局长夏斐介绍,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启动科研监测等专项规划编制,科学划定国家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将在核心保护区内,特别是在江河源头和生态特别脆弱区域居住的部分居民搬迁出来。

  为精心呵护好优良生态这一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自2015年以来,海南利用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确定了生态保护和资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进一步要求划定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和围填海控制线,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到2020年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海南岛陆域总面积不少于27.3%,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海南岛近岸海域总面积不少于35.1%。

  与此同时,海南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并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与政治巡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紧密联系,发挥制度叠加效应。

  4月22日,海南省委、省政府通报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的9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问责情况,公布了有关典型案例,严肃问责了17个责任单位、135名责任人员。这是海南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一次追责问责。

  此次问责将问题分解、追根溯源、具体到人,有关干部受到撤职、记大过、严重警告等处分,不论级别高低都依纪依法受到严肃处置,再次彰显海南对生态环境损害零容忍、严打击的态度和决心。

  夯实法治保障

  7月1日起,在海南注册登记轻型汽车须符合“国六标准”要求;全面“禁塑”,海南明确了时间表;发布《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30年全域禁止销售燃油汽车;“量身订制”《海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范海南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去年以来,海南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推动出台了多项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强化环境标准引领,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特色行业地方环境标准,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以提前执行轻型车“国六标准”为例,此举可以大幅削减汽车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从而带来持续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

  清洁能源汽车发展方面,海口、三亚新注册网约车100%使用清洁能源汽车;新增或更换公务用车,除特殊车辆外,应100%选用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清洁能源汽车行驶在海南的大街小巷。

  而推行“禁塑”,海南不仅明确了时间表,还致力于促进全生物降解替代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旨在创新建立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生物降解的地方标准。

  众多率先举措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海南以最严的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自贸区建设一年来,群众对绿色出行、干净水质、绿色食品、优美环境等生态需求日益迫切。”海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熊安静说,不断增加的生态产品供给将增加百姓获得感,共建共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