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李银桥思考着说:“我说华野粟裕的功劳最大……”“是么!”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邓小平也说:“在淮海战役中,粟裕是立了大功的。”“我晓得的。”毛泽东点点头……
毛泽东与邓小平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邸延生,原题:刘邓西柏坡报捷,蒋介石南京下野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了。毛泽东的注意力一方面转移到了平津战略区对傅作义的战略作战上,另一方面开始集中考虑人民解放军如何渡长江南下、彻底打垮蒋介石、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问题了。
这时的毛泽东,夜间仍旧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开会研究对敌的方针和策略,白天有时则靠坐在办公室里的藤椅上,微闭着双目,让李银桥给他篦一篦头发。
每当这时,毛泽东总要同李银桥聊几句话,以缓解他日夜紧张的思绪。
一次,毛泽东一边让李银桥篦着头发,一边缓缓地说:“银桥啊,淮海战役结束了,你说说看,这场战役哪个人的功劳大呀?”
李银桥思考着说:“我说华野粟裕的功劳最大……”
“是么!”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说着,毛泽东睁开了双眼,抬手指一指办公桌上的香烟,“给我吸一支烟。”
李银桥转身去拿了烟来,给毛泽东点着火;毛泽东坐在藤椅上,吸着烟又说:“华东粟裕,很是个将才哩!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用了65日,单粟裕指挥的部队就歼敌44万,占了歼敌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了不起么!”
李银桥说:“我要是能上战场就好了,一定多打死几个国民党!”
毛泽东笑了说:“你去不了呢,我这里需要你呢!怎么办呀?”
李银桥也笑了说:“主席是解放军的大统帅,我在你身边,也就是上了前线。”
毛泽东又说:“你很会考虑问题么!你是个老实人,也很爱学习,我身边确实需要你这样的人帮忙;现在与转战陕北时不一样了,形势变了,你看我再用一年半载,就能彻底打败蒋介石!”
李银桥问:“南京解放了,我们把国都建在哪儿呀?”
“北平么!”毛泽东说,“建国都的事我已经讲过了。蒋介石在南京,依靠的是资产阶级、大资本家;我们把国都建在北平,要依靠广大的劳动人民。等全国都解放了,我们的人民政府,要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生产,让全国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李银桥心想:毛泽东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全国的老百姓啊!
几天后,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了从前线到解放军总部来的刘伯承和邓小平。
平时,毛泽东每天早上不会客,主要是休息。这已是形成规律的事了。
这天下午4点多钟,刘伯承和邓小平走进了毛泽东住的院子,问李银桥:“主席干什么呢?”
“等你们呢!”李银桥说罢,便领着他们走进了毛泽东的办公室。
这时,毛泽东还待在北屋里间的卧室内;李银桥先向刘伯承和邓小平让了座,然后对着里屋报告一声:“主席,刘邓首长来了。”
里屋传出了毛泽东的声音:“晓得了。”
听到毛泽东的声音,李银桥走出房间去沏茶水了……
当李银桥端着茶水再进屋时,见到毛泽东已经坐在藤椅上,正专心致志地听刘伯承汇报淮海战役的情况。
李银桥将茶水放在圆桌上,听刘伯承向毛泽东讲道:“淮海战役,我们像嘴里含了个核桃,咬也咬不碎,吞也吞不进去。”
邓小平说:“部队打得坚决,也很残酷。”
刘伯承接着说:“最后到底还是咬碎了!”
毛泽东很关切地问:“我们牺牲了多少人呀?”
刘伯承回答说:“华野在战役中伤亡10万。”
毛泽东沉静了片刻,以很沉重的口气说:“歼敌55万,消灭掉30万,还是值得的。”
邓小平慰藉毛泽东说:“主席不要太伤感了,战争总会有牺牲。”
毛泽东唏嘘着说:“要革命么,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随即又说,“如果杜聿明早些放下武器,我们就不会伤亡这么大了。”
刘伯承补充说:“华野的损失比我们的损失要大得多。”
邓小平也说:“在淮海战役中,粟裕是立了大功的。”
“我晓得的。”毛泽东点点头,抬眼向办公桌望去;李银桥见了,知道毛泽东想吸烟了,立刻上前给毛泽东取了一支纸烟。
毛泽东吸着烟,又向刘伯承和邓小平问道:“粟裕的身体还吃得消么?我晓得他经常头疼……”
刘伯承回答说:“头疼病害得粟裕不浅,疼起来他说头晕目眩,恶心想吐,每根头发都像是钢针一样往肉里扎,碰都不敢碰……”
邓小平也以很沉重的语气说:“他患了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还有美尼尔氏综合征和肠胃病。”
“真够他受的呢!”毛泽东感叹道,“这样的身体状况还指挥着千军万马,战无不胜,是个奇迹呢!”
邓小平说:“医生给他买了一个铝制的‘健脑器’,有时还可以帮助头发散散热。”
“好么!”毛泽东说,“人才难得呀!粟裕常讲‘华野离不开陈老总’,我看华野也少不得他粟裕么!”
直到这时李银桥才知道,原来身经百战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粟裕将军,身上竟还有这么多的疾病在残酷地折磨着他啊!
这时,李银桥又听毛泽东以很坚定的口气说:“你们先好好休息一下,回去以后认真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告诉部队,休整以后,我们一定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是!”刘伯承和邓小平齐声回答。
冬天天短。天黑时,毛泽东才结束了同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谈话。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毛泽东招待他们的只是一杯清茶。
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接到平津战略区前线指挥部的来电,报称包围天津的解放军部队,在守敌指挥官陈长捷拒不放下武器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向天津守敌发起了总强攻。
同一天,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义,向南京国民党政府发出了关于时局的声明。
在声明中,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提出了八项和平谈判的条件。
1月16日清晨,山野间寒冷的西北风凛冽地吹着西柏坡的大地,工作了一夜的毛泽东刚要离开办公室到卧室去休息时,离开此间不久的周恩来又快步返了回来:“报告主席,又是一个好消息!天津解放了!”
“很快么!”毛泽东兴奋地说,“像天津这样的大城市我们都打下来了,那么北平和南京、上海和广州都将不在话下了!”
李银桥双手端着盛满了水的洗脸盆,高兴地说:“这下子傅作义可没处跑了!”
毛泽东伸手示意周恩来在沙发上坐下来,说:“对傅作义我们要缓一缓呢!”
周恩来说:“或战或降,傅作义只有一条路可走;战,陈长捷就是他的榜样;降,可以保住北平的古建筑群,可以保住很多历史文化古迹,对他、对人民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或降或战,由他选择!”毛泽东坚定地说,“北平我们是一定要进的!战,杜聿明和陈长捷就是他的榜样;降,我们可以给他开创些更优待的条件,只要他不将北平城破坏掉。”
周恩来打着手势说:“解放天津,我军只用了29个小时,歼灭了敌人的13万人马,活捉了陈长捷,傅作义在北平已经陷入绝境了!”
“这样一来,他傅作义只有投降了!”毛泽东微微一笑说。
“塘沽的敌人已经做好了从海上逃跑的准备,分析情况,就看北平的傅作义如何动作了。”周恩来提醒说。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毛泽东感叹道,“历史的潮流从来是不可抗拒的!我料想他傅作义不会到塘沽去,更不会跑去蒋介石那里找骂。”
这时,李银桥说:“我去告诉大家天津解放了,让人们也都乐一乐!”
毛泽东点头说:“去么!去告诉叶子龙和伍云甫,让他们电话各处通知一下。”
周恩来站起身来说:“主席休息,我也该回去了。”
“那好。”毛泽东依然坐着说,“下午,你来,我们再研究一下调陈老总回华野的事,粟裕的身体不大好呢!”
“好的。”周恩来说罢,正想往外走,又被毛泽东叫住了:
“恩来呀,政治协商会议的事也要再议一议呢!”毛泽东站起身来,意犹未尽地说。
“好的。”周恩来回身说道,“主席,休息吧!”
“你们去吧!”毛泽东这才摆了一下手,示意周恩来和李银桥离开了……
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为着全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事,给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宋庆龄写了一封邀请电函: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
1月20日上午,李银桥趁毛泽东在卧室休息之际,开始收拾毛泽东办公桌上的笔墨纸砚,见到铺在桌上的竖条纸上,毛泽东用大笔写了《致司徒美堂》,有两三页纸,不规则地摆放着;李银桥将信稿收拾整齐,用石条镇纸压放在了桌子的一角。
司徒美堂,是位曾任美洲致公党主席的爱国华侨领袖。毛泽东在写给他的信中说:
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日益接近全国胜利,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的力量,完全实现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实为当务之急。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各界民主人士共同商讨。至盼先生摒挡公务早日回国,莅临解放区参加会议。
同日下午,李银桥见毛泽东又给爱国华侨陈嘉庚写了一信:
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日益接近全国胜利,需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力量,完成中国人民独立解放事业。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人望所归,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
1月21日,毛泽东针对南京国民党政府行政院会议在1月19日上午作出的所谓“决议”,以中共发言人的名义,代表中共中央写了《评南京行政院的决议》一文,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高唱“和谈”的虚伪嘴脸。
同一天,迫于全国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损兵折将和节节败退,迫于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作战的强大态势,同时也是迫于美国、英国、法国政府的明确表态不再给予中国国民党政府以继续援助,迫于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勾心斗角、分崩离析,身为国民党政府总统的蒋介石无可奈何地辞去了“总统”的职务,宣告“引退”了。
蒋介石名义上辞去了“总统”职位,但并未放弃权力,依然担任着国民党中央“总裁”的职务,桂系军阀头子李宗仁也只是被推到了前台,当了国民党千疮百孔政府的“代总统”。
1月22日,毛泽东在西柏坡就蒋介石假“引退”、实顽抗的借以保存实力、以求一逞的伎俩,向新华社写了《蒋介石“引退”真相》的评论文章。同日,困守北平的傅作义面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形势,利用电台和报纸发布消息,说是为了“缩短战争,获致和平,借以保全北平故都基础与文物古迹”,宣布自22日上午10时起“休战”。(《历史的真言—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