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科学”号上的深海“稀客”

2017-08-22  A+ A-
 

  这是“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卡罗琳海山北侧、水深1200米左右的地方采集到的“深海小飞象”(8月21日摄)。它是一种人们了解不多的特殊章鱼——烟灰蛸属章鱼。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摄

  新华社“科学”号8月22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正在西太平洋对此前人类从未探索过的卡罗琳海山进行科学考察。“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本航次已下潜6次,取得了丰富生物样品,其中包括一些非常罕见的深海生物。

  “深海小飞象”:长相憨厚的罕见章鱼

  “发现”号21日在卡罗琳海山北侧、水深1200米左右的地方采集到一只憨态可掬的“深海小飞象”,它的两个鳍如大象的两个耳朵在水中摇曳,非常萌。

  “深海小飞象”是一种人们了解不多的特殊章鱼,是烟灰蛸属章鱼。它们广泛分布于温带、热带和寒带海域的大陆架,生活水深在100米至7000米间。

  章鱼被认为是活着的无脊椎动物中最聪明的。作为章鱼家族的一员,“深海小飞象”也拥有非同一般的大脑袋,估计它的“智商”同样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佼佼者。

  这是“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采集到的寄居蟹(8月21日摄)。这只寄居蟹所寄居物体的外围是手套状的海葵。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摄

  寄居蟹:海葵“手套”当“房子”

  本航次中,“发现”号还采集到多只寄居蟹。其中,一只寄居蟹所寄居物体的外围是手套状的海葵,像是在“手套”中间钻了一个窟窿。科考队员介绍,这只寄居蟹先在一个贝壳里寄生,海葵再附着在贝壳上面,贝壳逐渐被腐蚀,寄居蟹就直接寄居在海葵中了,看上去像是寄居蟹“打洞”钻进了海葵中。

  寄居蟹又名“白住房”、“干住屋”,它的腹部较柔软,不像常见的螃蟹身体上有较硬的壳,因此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寄居在别的物体中,作为身体的保护。寄居蟹外形介于虾和蟹之间,多数寄居于螺壳内。

  这是“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采集到的偕老同穴海绵(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摄

  偕老同穴:象征永恒爱情的海绵

  偕老同穴是什么?拗口的名字寓意永恒的爱情,其实它是一种海绵。“发现”号在本航次中采集到了多个偕老同穴海绵,它们拥有非常精致的白色网状身体,有的表面还有刺,在西方也被称作“维纳斯的花篮”。在一些地方,其标本被作为结婚礼物,祝福新人白头偕老。

  偕老同穴海绵的名称和一种称为“俪虾”的小虾有关,这种虾小而纤弱,它们在很小时,常一雌一雄从海绵小孔中钻入,生活在里面既安全又能得到食物,随着小虾长大,它们在海绵体内再也出不来,成对相伴直至寿终,因此人们把这种海绵称为偕老同穴。

  “海绵宝宝”的卡通形象深受小朋友喜爱,其实海绵一般都是固着在海底,不像动画片中的“海绵宝宝”能到处跑。海绵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6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海洋里,至今已发展到1万多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

  这是“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采集到的海蛇尾(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摄

  海蛇尾:“断腕”求自保

  五条长长的“尾巴”有的前伸,有的拖后,像蠕虫弯曲蠕动,又像蛇蜿蜒前行,这就是海蛇尾,这五个“尾巴”其实是海蛇尾的腕。

  海蛇尾有2000多种,是棘皮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它有细而脆的腕,在受到攻击或感到有危险时,很容易将部分腕甚至整个腕断掉,以此吸引天敌的注意力,然后乘机逃走,而它失去的腕可以再生。

  和海蛇尾有同样断腕本领的还有海星,“发现”号本航次中也采集到了多只海星。

  这是“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采集到的柱星螅,是水螅虫类的珊瑚(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摄

  柱星螅:主要负责“美”

  外形似一把精美的扇子,身体像树木一样,有一根主干,旁生出很多枝杈,枝杈呈现的花纹又好像是能工巧匠的雕刻之作。它的主体是很多女士都喜欢的粉色,顶端则是纯洁的白色,像一名优雅的“女士”伫立在卡罗琳海山上。

  这是“发现”号采集到的一个柱星螅,是水螅虫类的珊瑚,在世界各大洋均有分布,目前已发现260多种。它虽然不是珠宝级的珊瑚,但却是深海珊瑚的重要一员,为其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它对人类的主要用途就是观赏,主要负责“美”。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