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马累1月12日电
通讯:为马尔代夫留下一支不走的眼科医疗队
新华社记者唐璐
2020年伊始,中国眼科医疗队再次来到马尔代夫、中马眼科中心开业的消息,传遍马尔代夫各岛礁。首都马累附近的胡鲁马累医院的中马眼科中心,成为当地眼疾患者的“希望之地”。
1月9日,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附近的胡鲁马累医院,一名患者做完手术后同来自两国的医护人员合影。
73岁的阿卜杜拉·侯赛因5年前做了左眼白内障手术,没有多大改善,右眼视力也越来越差,老人对康复早已失去希望。得知医术精湛的中国医生时隔2年又回来了,侯赛因的儿女们迫不及待地把父亲送到医院。
眼科中心护士对新华社记者说,侯赛因刚来时,“右眼除了能看到光,什么都看不到”。10分钟的手术后,他睁开眼睛,竟然“奇迹般地”看清了向他挥手微笑的医生。侯赛因第二天回到医院复查,右眼视力恢复到0.2,左眼经过激光治疗后视力提高到0.5。侯赛因仔细端详着中国医生和护士的脸,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1
月10日,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附近的胡鲁马累医院,73岁的马尔代夫老人侯赛因(中)做完手术后竖起大拇指。新华社记者 唐璐 摄
旅游度假胜地马尔代夫距离赤道近、紫外线强,白内障患者比例较高。由于眼科医生不足,设备短缺,交通不便,白内障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
1月6日至12日,中国医生为约571名患者做眼科检查,完成80台眼科手术,涉及白内障、眼表、玻璃体、外眼和激光治疗等。记者看到,大多数患者前来就诊时眉头紧锁,离开时则面带微笑,很多患者或家属用手机与医护人员拍照合影。
白内障患者阿卜杜拉·阿里坐了7小时的船,从114公里外的家里赶来。2年前,广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陈伟蓉带领一支中国医疗队在胡鲁马累开展“光明行”活动,陈伟蓉为阿里做了左眼白内障手术,很成功。他一直期待有一天给右眼也做个白内障手术。“听说中国医生来了,我和岛上的两个朋友一起赶到这里。让我惊讶的是,这次给我做手术的恰好是陈医生。”
这次陈伟蓉带领的团队不仅给患者做眼科手术,更重要的使命是在马尔代夫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建立眼科中心。
“在胡鲁马累医院建立眼科中心是中马两国政府经过认真考察和研究后的决定。根据规划,这个中国政府援建项目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承担,未来中马眼科合作将以这个现代化的眼科中心作为平台,不仅看病,还将培训医护人员。”陈伟蓉告诉记者。
1月9日,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附近的胡鲁马累医院,中马眼科中心负责人陈伟蓉为病人做手术。新华社记者 唐璐 摄
1月9日,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附近的胡鲁马累医院,一名中国医生和当地医生交流。 新华社记者 唐璐 摄
陈伟蓉表示,援建一个眼科医院和做一次“光明行”活动有着天壤之别,这标志着我国援外医疗模式从单纯派出医疗队向建小型专科医院、培训当地医务人员,长期为当地百姓服务的模式转变。
作为中马眼科中心项目负责人,陈伟蓉一年来历尽艰辛,从眼科中心前期的场地选址、医疗物资招标,再到眼科精密仪器设备的调试安装、各类医疗物资及药品通关,陈伟蓉都需要过问,与马方沟通协调。
1月9日,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附近的胡鲁马累医院,中国护士和当地护理人员核对手术清单。新华社记者 唐璐 摄
1月9日,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附近的胡鲁马累医院,一名女患者从手术台上下来后与给她做手术的中国医生陈伟蓉合影。新华社记者 唐璐 摄
1月9日,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附近的胡鲁马累医院,一名护士为患者进行手术前准备。新华社记者 唐璐 摄
在眼科中心,记者听到最多的话是“感谢中国”。马尔代夫卫生部国务部长沙阿·马希尔观摩中国医生临床手术后说,建立眼科中心是一个具有长远目光的重要举措,感谢中方支持。胡鲁马累医院医疗总监易卜拉欣对记者说,与以前的“光明行”不同,这次中国医生不仅看病,还负责培训医护人员。
1月9日,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附近的胡鲁马累医院,马尔代夫卫生部国务部长沙阿·马希尔(中)观摩中国医生临床手术。新华社记者 唐璐 摄
连日来,中国医生工作的手术室成为当地医护人员观摩和培训的场所。手术之余,中国医护人员耐心讲解手术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以及各种精密仪器操作规程。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瓦法说:“中国医生医术精湛,护士给我们传授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工程师则不停地指导我们如何使用各种器械。”
中国医生也成为马尔代夫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话题。网民纳西姆说,从来没有看到过其他国家政府向马尔代夫提供这种高质量医疗服务。网民沙阿说,“希望中国的眼科中心能够保持高水平,并一直留在这里”。
针对当地人的期望,陈伟蓉表示,建立眼科中心是中马两国政府共同推动的一项心系民生、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关系到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中国医生一定竭尽全力为马尔代夫人民服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真正打造出一支不走的眼科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