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欧美专家热议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取得积极成果

2020-05-26  A+ A-
  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  综述: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欧美专家热议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取得积极成果

  新华社记者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发表论文,介绍了中国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这项关于新冠疫苗研发的阶段性成果引发美英等国科学家好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染病系主任罗伯特·斯库利对新华社记者说,接种3种不同剂量候选疫苗的志愿者都产生了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应答,同时显示了很好的耐受性;接种后28天内,大多数人体内中和抗体增加了4倍以上,这一结果“令人鼓舞”。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免疫学教授丹尼尔·奥尔特曼表示,这是报告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结果的第一篇论文,疫苗诱导产生了与接种剂量相关的中和抗体应答,志愿者也没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开端很好”,试验结果“相当令人欣慰”。

  美国艾奥瓦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斯坦利·珀尔曼说:“中国团队的临床试验结果给国际社会传递了积极信息,那就是这种疫苗可能对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有效,这对疫情防控非常重要。”

  这项临床试验由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教授等人领衔的团队开展,试验使用的疫苗是一种重组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采用经过改造后无害的5型腺病毒作为载体,向人体内输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基因。参与试验的108名成年志愿者年龄在18岁至60岁间,被分成不同组别接种了不同剂量的疫苗。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指出,要谨慎对待相关成果,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最新成果“展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对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前景,专家们同样持谨慎态度,指出其一大挑战是如何克服“预存免疫”,且仍需开展进一步临床试验来验证疫苗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性。

  据介绍,多数人成长过程中曾感染过5型腺病毒,体内可能存在抗体攻击疫苗载体,降低疫苗的效果,这就是“预存免疫”。斯库利说,数据显示,腺病毒预存抗体水平较高的志愿者接种疫苗后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相对较弱,这种局限性在其他腺病毒载体疫苗中普遍存在。

  斯库利说:“由于人体对腺病毒的免疫持续存在,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会越来越弱”。如果5型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激发的免疫力下降速度较快,则有必要每隔两年重新接种一次,很可能还要研发其他型腺病毒为载体的新冠疫苗作为再次接种的备选疫苗。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流行病学教授张作风表示,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病毒,人类对其还缺乏了解,也没有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疫苗研发对于预防病毒感染非常关键。一期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志愿者接种后的身体反应和副作用,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需要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进一步验证疫苗是否对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有效。

  专家们还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对于加快新冠疫苗攻关至关重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正在研发的候选疫苗超过120种。

  奥尔特曼说,全球在研新冠疫苗形式非常多元化,会给出有关保护能力、安全性、持续性以及生产和供应难易程度等不同信息。

  奥尔特曼强调,不应将新冠疫苗研发视作一场竞赛。如果冷静评估各种候选疫苗的优势以及弱项,就有可能找到最佳方案。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尽最大努力开展国际合作。现在有很多关于年底前能否开始生产疫苗的争论,各方压力很大,但“我们所有人应清醒地知道,我们需要的是安全有效性得到验证和认可的疫苗”。(参与记者:谭晶晶、张家伟、华义、张莹)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