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援非医疗惠及非洲民众

2018-08-18  A+ A-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8月18日电 综述:中国援非医疗惠及非洲民众

  新华社记者李斯博 高竹

  1963年,为响应阿尔及利亚医疗援助请求,中国政府组织国内优秀医疗力量,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此后半个多世纪,中国援非医疗人员足迹遍布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救治数以亿计非洲患者,为非洲培训数以万计医务人员。

  不少非洲国家物资匮乏、通讯不便、断水断电、传染病肆虐,还有的国家政局动荡、战乱频发……面对重重困难,中国医疗队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人道主义精神克服艰难,为非洲患者提供帮助。

  援非初期,器材和药品短缺,中国医疗队与受援国医护人员一起制作必要设备和器械,因地制宜开展临床救治。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医疗队引进超声乳化白内障复明、心脏搭桥、内窥镜微创和关节置换手术等先进医疗技术,为受援国患者提供更广泛的医疗服务。

  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后,中国立即行动,帮助非洲兄弟抗击疫情,以实际行动体现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中非友好情谊。时任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说,在利比里亚人民遭遇埃博拉疫情时,中国率先伸出援手,唤起和引领国际社会关注与援助,为最终战胜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当地民众遇到中国面孔,总会热情地用斯瓦希里语喊“中国、中国”,或用中文说“你好”。在这里,中国医疗队已服务50多年,在当地刻下深深的中国印记。

  “我是中国人!”每当遇见中国朋友,苏莱曼都会这么说。40多年前,苏莱曼的母亲哈桑女士生产时遭遇难产。在第九批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妇产科医生杨伟文帮助下,苏莱曼顺利出生、母子平安。几乎每年,苏莱曼都要陪母亲去趟中国,看望早已退休的杨伟文医生。

  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中国医疗队为患者实施动静脉内瘘手术,被当地同事称为“创举”。此前,当地没有医生能做这种手术,患者按惯例只能转到南非。

  “这例手术成功意义非凡,仅这一例就为政府节省了20万普拉(约合2万美元)。博茨瓦纳就此类手术取得突破性成就,中国医生的援助比钻石还珍贵。”哈博罗内公主玛丽娜医院肾内科负责人谢赫说。

  今年5月,中国援助赞比亚医疗队全体队员被授予“医疗合作勋章”。赞比亚卫生部长奇塔卢·奇卢菲亚说,中赞两国在卫生领域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中国援助对赞卫生部门基础设施和人员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中国“光明行”医疗援助项目在刚果(布)启动,中国援刚果(布)医疗队眼科医生张卫鹏告诉记者,中刚友好医院是刚果(布)目前唯一能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医院,不少患者慕名而来。

  工作之余,张卫鹏还为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只有为医院培训眼科医生,让他们拥有独立开展白内障手术的专业能力,才能为当地留下一批‘不走的医疗队’,为当地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针对非洲不同地区特殊疫情,中国派出一批批公共卫生领域专家,从源头上帮助当地民众摆脱疫情困扰。

  2006年,科摩罗报告疟疾病例10.8万例,致死34人。2007年中国抗疟团队进驻科摩罗,到2014年,科全国报告疟疾病例仅2000多例,全面实现疟疾病例零死亡。

  在坦桑尼亚奔巴岛,由中国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血吸虫病防治试点项目正在进行。2017年1月项目启动至今,中国专家克服资料少、感染风险高等困难,调查当地水塘和溪流,灭螺水塘面积达76万平方米。

  奔巴岛热带病项目负责人萨利赫·穆罕默德说:“从项目开展到现在,中国专家一直和我们并肩作战,取得了很多成果。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奔巴岛会尽早告别血吸虫病。”(参与记者:杨孟曦、彭立军、朱绍斌、王松宇)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