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最残酷的战争也无法掩盖人性的光辉。回忆往昔,有无数家庭因战争死生长别离,也有众多战士无人收残尸。然而,人性的光辉始终在闪耀,不分国界,跨越时空,存续至今。
2018年10月,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在浙江省衢州市开馆。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的24人参加了开馆仪式,一起留存中美那段特殊的情谊。
战争无情,人间有爱
据香港《南华早报》近日报道,1942年4月18日,美军的杜立特突袭行动轰炸了日本首都东京等五所城市。这是对日本本土的首次空袭,成为了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转折点。
由于天气等不利因素,美军B-25轰炸机领航员詹姆斯·马西亚(James Macia)迫不得已弃机跳伞,在江西省广丰县一个小村庄降落。
当地村民冒着日本的轰炸炮火,救出了詹姆斯和14号机机组的其他4名成员。
杜立特突袭行动后,由于导航、联系不畅等原因,在返航至衢州机场时,有15架美军B-25B型轰炸机坠毁或迫降于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其中,5号机组和3号机组在江山境内弃机跳伞,衢州军民积极寻找、掩护、转送和救助美军飞行员,护送他们前往安全地带。
最终,64名杜立特突袭行动的幸存者中,有51位在衢州集合后,又奔赴反法西斯战场。
至亲已逝,回忆犹存
报道称,尽管参加当年行动的大多数突袭者都已去世,但他们中一些人的子女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重温父亲当年获救的历程。这不仅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父亲,更是想延续上一代的情谊。
美军B-25轰炸机领航员詹姆斯·马西亚(James Macia)的儿子托马斯就是其中一位。
美军B-25轰炸机领航员詹姆斯·马西亚(James Macia)后人托马斯重访江西并回忆。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李丹)
“在当地见到了一些人,他们的先辈有的曾保护过我父亲,有的帮助过我父亲,我非常欣慰。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在接受记者的邮件采访时说。
离开江西前,托马斯还用他父亲曾用过的降落伞残骸装了些石头并带回了家乡。他说:“1942年,我的父亲在这里获救。这些石头代表了我父亲人生中那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寄托了他和中国割舍不断的联系,也是我们家族的回忆。”
铭记历史,联结中美
多年来,杜立特突袭者后代一直与中国保持着联系。尽管中美两国政府的官方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但对这些家庭而言,父辈用鲜血凝成的关系应继续延续下去。
《南华早报》的报道指出,2018年10月,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在浙江省衢州市开馆。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的24人参加了开馆仪式。
《南华早报》截图:突袭者后代参加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开馆仪式
江西上饶的历史教授罗世平(音)注意到了托马斯带来的相册中有一张陈医生的名片。经过多方打探,这位陈医生原来就是当时第三战区医院的军医陈宝聪。他曾在上海同济医学院实训,会说流利的德语和英语。战争期间,他在医院担任翻译并为受伤的飞行员治疗。
陈康倩(音)是陈宝聪最小的女儿,她表示父亲是个热心肠的人,有时候不会向患者收费,甚至还会送他们一些米。
她说:“和美国飞行员成为朋友,这很像我父亲的作风。” 陈宝聪于1983年去世,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医生。
托马斯同时是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Children of Doolittle Raiders)成员,和罗世平教授一直保持着邮件联系。
回到美国后,托马斯又给罗教授发了一张14号机组人员与三名中国男性的合照。在衢州当地历史学家的帮助下,罗世平帮助托马斯找到了这三名男性的后代。
起初托马斯并没有抱很大期望,能认识罗教授并找到父亲照片中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他觉得很幸运。
他说:“认识这些人并了解他们帮助我父亲的故事,这对我来说很有意义且非常重要。”
《南华早报》截图:14号机机组人员与三名中国男性合影
部分救助人员还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认可。浙江台州恩泽医院的陈慎言医生为受伤的飞行员治疗,并护送其中五人从台州到广西桂林和云南昆明。
经介绍陈慎言成为了一名军医,后来还应美国政府邀请赴美学习,受到美国副总统杜鲁门的接见。他曾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见习,后入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深造。
杜鲁门总统曾为陈慎言医生播放了反映美军空袭东京的电影《东京上空30秒》。陈医生看到自己在电影中的角色不禁热泪盈眶。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突袭者及其家人和中国的交流日益频繁。1987年,14号机组的飞行员约翰·希尔格(John Hilger)向邵阳政府致信感谢。1号机组的领航员亨利·波特(Henry Potter)于1990年重访江西和浙江的坠机现场,并再次见到了陈慎言医生。
情谊存续,意义须彰
《南华早报》称,2015年,7号机组工程师兼枪炮手大卫·撒切尔(David Thatcher)的儿子杰夫·撒切尔(Jeff Thatcher)到北京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盛大阅兵式。
杜立特突袭行动后,7号飞机在浙江省南天岛附近海域坠毁,5名机组人员全部受伤,其中两人伤势严重。当地渔民发现了他们并把他们护送到安全地带。
当地渔民发现了7号飞机机组人员并把他们护送到安全地带。(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李丹)
杰夫说,“他的父亲告诉他,‘当地人一穷二白,但还是把所有东西都给了我们’。”
7号机组人员还曾在海滩前面的村庄住宿过一夜。从海滩前往村庄的路上,一位老妇人送给杰夫一把由7号飞机的发动机残骸制成的金属灭火棒。
与父亲结束通话后,杰夫说:“即使我们在地球的两端,我也可以通过电话清楚地感受到父亲的激动。”
阅兵结束后,杰夫带着两个孩子前往浙江省宁波市,沿着父亲70多年前的路线一路走下来。
他说:“一天早上我望着飞机曾经坠毁的地方,感激之情如潮水般向我涌来。我非常感谢中国人民,如果我父亲和其他机组人员没有获救,很可能会被日军俘虏。”
通过此行,突袭军人的子女与当地历史学家想建立一家纪念馆并在当地一所学校设立奖学金。两个项目都获得了批准,杰夫感到十分自豪,因为这两个项目为中国开启了“杜立特突袭历史上的新篇章”。
他说:“这两个项目代表了中美两国在杜立特突袭行动中形成的深厚情谊和两国所做的共同努力。”
历史学家们表示,杜立特行动纪念馆提醒两国人民,两国之间的特殊情谊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催生的,必须保持友好关系。
来自衢州的历史学家郑伟勇(音)说:“美国人民感谢施以援手的中国人,我们同样也希望中美友谊长存。我们应该牢记战争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警醒后代继续保持友好关系。”
戴佳佳翻译了文中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