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2019-08-03  A+ A-
  新华社西安8月3日电  题: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新华社记者孙波 薛天 张斌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1)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这是延安宝塔山宝塔(4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这里是陕西!

  2100多年前,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从这里出发,开辟了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古丝绸之路;作为中国毗邻省区市最多的省份、南亚通往中蒙俄腹地陆上战略通道的中心枢纽,区位优势极为显著。

  70年沧桑巨变。从黄土高原到秦巴山区,这片古老的土地旧貌换新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陕西正在抢抓机遇,不断奋力追赶超越。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2)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陕西省白河县卡子镇陈庄社区贫困户黄群凤(左二)在领取工钱(2018年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摘帽”:告别绝对贫困

  盛夏时节,距离延安市60多公里外的延长县赵家塬村,苹果树顺着黄土塬一眼望不到头。看着这些压弯了枝头的苹果,村支书董文奇开心地说:“小苹果成了致富大产业,光景甜着呢!”

  在刚刚过去的5月,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了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延安告别绝对贫困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大事!”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谭虎娃说,这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

  甜蜜的光景来之不易。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3)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对“型煤”成品进行巡检(2014年8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这是镌刻在老一辈延安人心中的记忆:门前屋后的黄土坡,下一场大雨褪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是常事。

  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延安带来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延安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关怀备至。近4年来,中央和各级财政累计向延安投入扶贫资金达62.5亿元。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选派1784名驻村第一书记、1546个驻村工作队、3.74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让延安换新颜。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4)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汉江从陕西安康市穿城而过(4月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800公里外,位于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的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社区工厂里、高山园区中、家庭作坊内,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上世纪70年代,在“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的白河,当地人就开始砌“石坎坎”,找“金碗碗”,并孕育出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按照“移民搬迁建社区、依托社区建工厂、建好工厂促就业”的思路,白河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进行有机“捆绑”,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和移民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从2011年至2018年底,陕西省69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8.02%下降到3.2%。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5)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火烧店镇的山林(7月12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转型升级 全面发力

  “煤主沉浮”“油主沉浮”——长期以来,丰富的资源禀赋让“黑色产业”主导陕西经济。近年来,陕西经济迎来全面转型升级。能源行业的清洁革命,依托于科技优势的高新技术,以及大力推进的生态经济,让陕西经济发展走向“绿色”。

  地处陕北的榆林市,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富集。以绿色、低碳、环保为开发、发展方向,榆林市一批先进的能源深度转化项目“开花结果”,由原煤转化而来的环保燃料兰炭,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实现了“绿色”生产,对减少大气污染起到了积极作用。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6)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游客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体验古法榨油(2018年11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位于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承担着秦巴山区生态保护、南水北调水源涵养重任。拒绝重大资源开发性项目落地,关停多家影响生态环境的工矿企业……“壮士断腕”后的汉中市留坝县成为秦巴“绿肺”。如今,留坝全部产业主打“生态牌”,保护了绿水青山,赢得了金山银山。

  安康市石泉县以“山水田园、生态休闲”为基本定位,规划建设出8个重点景区、5个旅游示范村。2018年,石泉县共接待游客584万人次,收入39.24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22.18%和27.9%。

  与此同时,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正成为陕西各地共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7)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由西安北站驶出的列车经过西成高铁跨西宝高铁特大桥(2017年12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成立28年的西安高新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蝶变,正大力实施产业链的“建链、强链、补链”计划,推动区内优势产业向高端迈进。

  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已成为三星集团海外投资的成功典范。目前,二期生产线建设已完成95%。随着一系列配套产业不断聚集,这里正成长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极。

  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富士达科技有限公司、格威石油仪器有限公司等一批“小而精”企业,手握自主国际先进技术,用过硬产品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

  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专职副主任史康度说:“不断坚持科技创新,让高新区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也让高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了结构更优,后劲更足,势能更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8)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在陕西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左家湾特大桥上,桥梁检测车在进行通车前的检测作业(2018年11月20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陆空联动”:助力高质量发展

  陕西是连接我国东西部、南部区域的天然纽带,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建成于1958年的宝成铁路是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是沟通我国西北与西南的首条铁路干线,也见证着陕西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

  而今,随着陕西全力打造由高密度公路网、“米”字形高铁网和新型航空港构成的综合交通大枢纽,四通八达、内畅外联的“大交通”格局正成为带动三秦大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9)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乘客在西安北站候车大厅候车(7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陕西全省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正在加速延伸;高铁西安北站,每天有245对高铁列车从这里驶向全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客货运航线达347条,通达29个国家55个城市,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28个城市,“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线网络格局雏形已现。

  立体交通格局的逐渐形成,不断降低陕西区域内部和跨区域的“交流成本”与“交易成本”,不断增强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乃至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陕西,逐渐站在向西开放的最前沿。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10)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乘坐”中欧班列的进口沃尔沃汽车抵达西安港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2018年6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7月19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全国首趟二手车出口中欧班列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新筑车站发车,前往波兰马拉舍维奇。据统计,截至7月18日,新筑车站今年已开行中欧班列872列,运输货物96.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55%,重载率达100%。

  新筑车站站长张义告诉记者,6年来,新筑车站从原来的四等小站变成了二等车站,工作人员从22人发展到300多人,已经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物流枢纽。

  在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临空经济”也交出了可喜的成绩单。在位于陕西空港新城的国际快件中心,“机器人”正在一刻不停地挥舞手臂。工作人员介绍,仅两年时间,这里国际货物年分拣量就由260吨迅速上升到了3000吨。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11)追赶超越:三秦大地谱新篇

  这是位于陕西西安的京东智能物流中心(6月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高效便捷的航空网络吸引来了包括国内京东、新加坡普洛斯等66家国内外物流企业落户,飞机起落架深度维修项目、C919等大型商用飞机零部件项目等27个航空制造项目也已经开始运营。

  陕西省委主要负责人表示,陕西未来要继续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继续探索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