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泽:波峰浪谷间的远望

2019-10-31  A+ A-

李雨泽跟随远望三号船在南太平洋任务海域进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采访

  【演讲稿】波峰浪谷间的远望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记者李雨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跟随远望三号船远赴南太平洋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的故事。

  今年6月份,伴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船渐渐驶离码头,这也是我第一次,以一名记者的身份跟随报道远望三号船的测控任务。

  临行前,我下意识地踩实了我脚下的土地,这段航行对我来说,欣喜兴奋之余,又深刻感受到此次任务的神圣。我迫不及待地望向一眼看不到边的大海,它的一波一浪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与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所有远望三号船的船员们,都把目光停留在了与我相反的方向,那里有挥舞着国旗送别的亲人,还有在海上日思夜想的故乡。

  我看到他们每个人泪水充满了整个眼眶,但与此同时那眼神里充满的是坚定,是希望,是必胜的信心,是梦想的力量。

  在后来和这群“远望人”聊天的时候我才知道,其实一次远航就是一场浓缩的生命,在茫茫无际的深海大洋中,他们不辞辛苦,克服了各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艰难险阻,没日没夜的攻坚克难更是家常便饭。

  他们向我回忆起1999年执行的神舟一号任务,那是他们第一次穿越好望角,当时整个好望角海域都是3米以上的浪。船摇晃的特别厉害,船上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晕船,就连躺在床上的船员都被颠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船长跟我说,当时他就睡在地上,夜里突然“轰”地一声,旁边的一个机柜倒下来了,就砸在他脑袋旁边,现在回想起来都浑身冒冷汗。

  比起与自然环境作斗争,对于他们来说,最怕的是遇到突发状况。

  船员刘辉峰说,在执行神舟六号那次任务的时候,船上的天线遇到突发故障无法转动,直到飞船进站前五分钟才排除故障,顺利发出指令。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两名船员在狭小的空间里手握着短接线,一动也不动。当最后听到调度里传来“长江三号跟踪结束”这个声音的时候,好多船员在机房里激动地抱头痛哭。

  他们平均每年在海上执行任务,都要200多天。每天睁开眼面对的就是工作和大海。也许对于我这种刚出海的人来说还有些新奇,而对于常年在海上漂泊的他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是不小的考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要是没有一点执念,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亲人的离世,孩子的出世…太多太多的人生重要时刻,他们未能亲临,甚至不曾知晓,太多太多的遗憾、思念、悲痛、欢喜,他们只能选择深深埋藏在心底。

  船员马立国与家里人分居了整整10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孩子的童年他几乎没有参与过,还总有人以为孩子生长在单亲家庭。或许对于他来说这就是今生最大的遗憾。

  船员李翔的父亲被查出患了心脏病,甚至被下病危通知书的时候,父亲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远航在外的李翔,是否安然无恙。当她回忆起这段记忆的时候,声音几度哽咽,他们每一次深海逐梦的背后,都悬着一家人牵挂的心。

  “远望人”的辛酸只有“远望人”懂,“苦尽甘来”是他们最常说的话。他们说只要是听到任务成功的那一刻,所有的苦,都会转化成为甜,都会转化为自豪和骄傲。

  远望三号船自建成以来总共出航52次,跨越三大洋,圆满完成了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工程等80多次海上测控任务。创下我国测量船中总航程最远、执行任务次数最多、海上测控成功率100%等多项记录。

  有人说,他们是幸福的,肩负伟大航天事业在碧海蓝天间纵情驰骋。然而,只有浪花知道看似浪漫与诗意背后的种种辛酸。他们用奋斗和激情诠释了奉献、团结、拼搏、严谨、开拓的“远望精神”,他们一次次地将民族的自豪、祖国的荣耀镌刻在碧海蓝天,为中国人的航天之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一次这样的采访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我们也在自己的新闻战线上用执念和激情讲述这个时代具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都在新闻现场里。记者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途中,记者,记着。而我们记录的是这个时代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奋斗的人们。

  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奋斗在每一条战线上的追梦人,更离不开站在他们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

  (新华社江苏分社全媒体报道中心副主任。“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他采拍的新闻稿件两次入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奖,两次获得人民摄影金镜头奖,八次获得江苏省新闻奖金奖、银奖,曾获第十届平遥国际摄影展新锐摄影师奖,2016年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首批全国中青年摄影人才库。)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