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宴”“喜庆堂” 村头喜事新风尚——安徽敦风化俗涵养乡风文明

2019-04-13  A+ A-
  新华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包公宴”“喜庆堂” 村头喜事新风尚——安徽敦风化俗涵养乡风文明

  新华社记者吴慧珺

  肥东推出“包公家宴”菜谱,杜绝宴席上的浪费;界首红白理事会倡导喜事新办,让村民都能“娶得起”;天长农民自导自演小品,寓教于乐涵养乡风文明……近年来,安徽将推动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重中之重,强化示范引领,实行综合治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一些传统不良风气被有效遏制,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家宴”菜谱成了各村镇的新晋网红。糯米圆子取名为“圆梦小康”,带鱼烧青椒则叫“代代清廉”,红椒炒黄鳝是为“择善而交”……这些别致的菜名刷爆了肥东人的朋友圈。

  肥东县石塘镇四合村村民卢冰辉嫁女儿没要一分彩礼钱,婚宴的菜谱是“包公家宴”。“我们可省了一大笔钱,婚宴加烟酒办下来才花了8000块,往常最少也要花个3万5万。”卢冰辉告诉记者,自己不要彩礼,还选用“包公家宴”,一来希望孩子婚后能少点压力,二来也给乡亲们做个榜样。“盲目攀比,到头来苦的还是自己。”卢冰辉说。

  一份朴素的“包公家宴”菜谱,折射出的是安徽乡村风俗的大变化。近年来,为推进移风易俗,安徽立新规破旧俗,引导各地建立完善“一约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倡议“喜事廉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约定红白喜事一切从简。针对春节前后返乡人员集中办喜事、暑假期间升学宴、国庆长假集中办婚事等重要时间节点,发挥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开展集中上门服务,遏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摆阔炫富之风。

  3月中旬,在安徽省界首市芦村镇枣林村红白理事会的引导下,两位新人在村头文化广场的喜庆堂,举行了一场既简单大方又新风扑面的婚礼,婚礼幕墙上写着“传承家风家训,莫忘勤俭持家”,引得许多人围观。

  “界首有个说法叫‘一婚半生穷’,结婚都讲排场,很多人家‘不敢娶’‘娶不起’。”枣林村村委会主任程金良告诉记者,自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以来,村里的“喜庆堂”备受新人们青睐,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明显减少,喜事新办、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逐渐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安徽农村“一约四会”覆盖率达95%以上。各地整合资源,利用村部会堂、闲置村舍、广场祠堂等场所,建成“喜庆堂”“理事堂”“村民食堂”等红白喜事集中办理场所500多个,配备设施、免费使用,在服务中引导群众、在举措上施惠群众。数万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主动加入,帮助村集体解决棘手事,为村民解决烦心事,革除陈规陋习,深化移风易俗,抵制铺张浪费。

  与此同时,安徽各地还结合实际,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鲜活语言,编创了小品以及村规民约“三字经”“四字歌”“七字谣”等,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推动移风易俗理念入脑入心,引导群众增强行动自觉。

  在安徽省天长市大通镇街南村“移风易俗倡文明”廉政文艺演出现场,由农民自导自演的小品《收礼》赢得在场群众称赞。“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长创作了《收礼》《赡养风波》《赌鬼的自白》等多部小品,在各乡镇行政村巡演。”大通镇文化站站长王雪余告诉记者,小品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警醒群众正视恶习陋习的危害,获得群众广泛认同,天长农村传统陋习正潜移默化地得到改善。

  在推进移风易俗、倡导乡风文明过程中,安徽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移风易俗“四倡四反”。

  淮北发布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七不准”规定;宣城市宣州区则要求党员干部“五带头”,并将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嫁娶事宜监管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

  正面倡导的同时,安徽还聚焦党员干部违纪违规情况整治,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办婚丧喜庆的党员干部严肃查处。黄山市拘留所所长高文平为女儿举办婚宴,婚礼实际宴请51桌酒席,远远超出此前申报的25桌,并且宴请人员中含有其管理的下属工作人员,为此,高文平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截至目前,安徽共处理党员干部大操大办、违规收受礼金等违反移风易俗规定192人,起到了有效的警示震慑作用。

  安徽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安徽将继续以推进移风易俗为抓手,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涵养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