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戏剧艺术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一大批在“文革”期间遭受迫害的著名戏剧艺术家复出舞台,京剧传统戏重见天日,但更多的新戏以其深刻的内涵、新颖的舞台呈现以及演员精彩的表演征服了观众,成为新的戏剧精品和保留剧目。戏剧百花园姹紫嫣红,精彩纷呈。
剧《曹操与杨修》剧照
佳作迭出扮靓舞台
话剧以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的优势,在新时期率先发轫,《于无声处》《报春花》《陈毅市长》《红白喜事》《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作品相继问世,反映时代主潮和人民心声,显示了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与思考,对社会人生的叩问与观照,而且革命领袖纷纷在话剧舞台上亮相,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领袖人物在戏剧中不曾露面的纪录。
《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天下第一楼》《WM我们》《中国梦》则在艺术观念、戏剧思想、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开始了勇敢探索和率先实验。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末的戏剧危机后,中国话剧一直探索着民族性、现代性的艺术进程,更多现实主义佳作《父亲》《立秋》《虎踞钟山》《我在天堂等你》《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生死场》《中华士兵》以及《李白》《商鞅》《死水微澜》的出现,关注民族的历史命运,围绕着变革时代出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进行人性反思,其思想探索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戏曲界则一直遵循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的创作方针。在经历了传统戏复排热之后,一些新戏隆重登场,京剧《曹操与杨修》《徐九经升官记》《华子良》、越剧《西厢记》、川剧《巴山秀才》《金子》、黄梅戏《徽州女人》、豫剧《程婴救孤》《焦裕禄》、闽剧《贬官记》、昆剧《班昭》、淮剧《金龙与蜉蝣》、晋剧《傅山进京》、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评剧《母亲》等剧作,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新的舞台经典。
伴随着这些优秀剧作出现的,是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导演,魏明伦、郭启宏、王仁杰、郑怀兴、周长赋、沈虹光、唐栋、李宝群、刘锦云、李龙云、喻荣军、孟冰、姚远等剧作家,陈颙、徐晓钟、谢平安、石玉昆、陈薪伊、杨小青、查明哲、王晓鹰、任鸣、田沁馨、孟京辉、吴晓江、张曼君等导演,以及一批优秀舞美、灯光设计师,将舞台装扮得五彩缤纷,美轮美奂。
2001年,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引起国家对古老的昆曲艺术的重视,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为京昆等剧种注入了新活力。2004年,一部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为昆曲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打开新局面。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大刀阔斧地改编了《牡丹亭》,利用现代剧场的新概念,使传世经典以青春亮丽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备受年轻人推崇。随后,四本《长生殿》、汤显祖《临川四梦》也搬上了昆曲舞台。
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戏曲创作、演出、传承、普及作了明确指示,国家级、省级非遗剧种传承人确立,348个戏曲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步入了有序发展之道。
681朵梅花俏放剧坛
“梅花香自苦寒来。”1983年,全国性戏剧表演类专业奖项——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中青年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发展戏剧事业为宗旨的艺术大奖。截至2018年,梅花奖已举办28届,共评出涵盖京剧、昆曲等54个戏曲剧种和话剧(包括儿童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台湾地区的获奖演员681名。朵朵梅花俏放剧坛,将戏剧百花园装点得姹紫嫣红、绚丽多姿。
戏剧尤其是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人才的大量涌现,是舞台繁荣的基本保证。在戏剧人才的培养上,梅花奖居功至伟。梅花奖被誉为中国戏剧表演领域的最高奖,获奖者都是各剧种的代表人物和骨干力量,为中国戏剧事业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第14届起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自第11届起增设二度梅,共有44名获奖者。自第17届起增评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自第19届起增设梅花大奖,共有7名获奖者。35年来,梅花奖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培养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戏剧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获奖演员活跃在全国各地,成为戏剧战线上的主力军,为所在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尚长荣、宋国锋、茅威涛、裴艳玲、顾芗、沈铁梅、冯玉萍、濮存昕、叶少兰、张静娴、李树建、王红丽、孟广禄、茅善玉、曾昭娟、韩再芬、李梅等梅花奖得主,均成为所在剧种的领军人物,成为报春的红梅。
梅花奖的评选,还推动了戏剧创作。梅花奖规定申报要有新剧目,一些新创剧目已成为当代经典,如京剧《曹操与杨修》《华子良》《膏药章》《骆驼祥子》、川剧《死水微澜》《金子》《巴山秀才》、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越剧《陆游与唐婉》、蒲剧《土炕上的女人》、甬剧《典妻》等。
更重要的是,梅花奖已大致建立起了一种戏曲表演艺术评价体系,对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就是弘扬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坚持中国戏曲的创作原则,把握中国戏曲的本质特点,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看重人品艺德也看重文化修养,重视技艺展示更重视人物塑造。这些标准已成为戏曲表演艺术的信条。
2016年,文化部“千人计划”的实施,五年育千名戏曲骨干的前景更让人信心大增。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相继举办,人们对戏曲的未来充满信心。
小剧场戏剧:纵情演绎大千世界
1982年,林兆华执导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标志着小剧场话剧的诞生。30多年来,从少数戏剧先锋的实验田发展到今天话剧艺术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小剧场话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戏剧不景气,大剧场演出观众寥寥,戏剧人转战小剧场,相继推出《霸王别姬》《死无葬身之地》《洋麻将》《纪念碑》《夕照》《同船过渡》《留守女士》《屋外有花园》等小剧场话剧佳作。无论在受众范围,还是在社会影响上,小剧场话剧其实并不“小”,戏剧人在此实验、探索,纵情演绎着大千世界。
比如孟京辉,从最初的《思凡》《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到《恋爱的犀牛》《琥珀》《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内容古今中外无所不及,但总以深刻揭示人性的特点而得到追捧,其蜂巢剧场也成为都市白领的新去处。上海的《留守女士》《美国来的妻子》《活性炭》等剧作,及时反映社会热点,探讨现代社会问题,尤其是《留守女士》,轰动一时,并成为至今还在使用的专用名词。
小剧场话剧的兴起,还促使一批民营剧社的诞生。北京有火狐狸、哲腾、开心麻花等,上海有现代人、飞鸟、星宇等。民营剧社的兴旺,也是话剧走向市场的成功实践,其中最突出的是北京的开心麻花剧社。开心麻花于2003年首创“贺岁舞台剧”概念,并在此后陆续推出了多部舞台剧,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喜剧风格:精彩故事、动人情怀、智慧犀利盘点热点,新颖独特的喜剧风格深得人们喜爱,多次登上春晚舞台,并拍成喜剧电影。
2000年,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的成功演出,昭示着戏曲走进了小剧场。近年来,小剧场戏曲创作与演出渐入佳境。北京有当代小剧场戏曲节,上海有小剧场戏曲节。两地的小剧场戏曲节,为新生代戏曲人提供了舞台,也拉近了青年戏曲人与当代青年观众之间的距离。
与小剧场话剧一样,小剧场戏曲剧目也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包括剧目思想内涵上的探索和艺术呈现上的实验,而不仅仅是把大剧场演出压缩到一个小空间。从题材上看,一是原创,如京剧《春日宴》、淮剧《画的画》等;二是从传统戏剧的孤本、残本中选取题材,如京淮合演的《乌盆记》,讲述朱买臣“马前泼水”的黄梅戏《玉天仙》,讲述苏武牧羊的昆曲《望乡》等;三是对传统剧目的重新演绎,《三岔口2016》就利用京剧传统戏《三岔口》《十字坡》《雁荡山·夜袭》等剧目中的表演技巧,融入一些现代元素,赋予剧作幽默的语言、声腔、动作及武打形式,是一出实验性的滑稽戏。
小剧场戏曲在思想艺术上都力求创新,虽然有些戏的立意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艺术上也可以进一步打磨,但传统戏曲如何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获得观众,小剧场戏曲无疑是一个努力方向。而且为青年编导提供了一方新天地,对舞台经验较少的青年演员而言,小剧场戏曲也让他们有了用武之地。(作者: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