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藏毯20多天收3000元 非遗保护传承为藏民精准脱贫

2017-03-20  A+ A-
  原标题:非遗保护传承为藏民 赢得精准脱贫先机

  2月27日是藏族传统节日2017藏历火鸡新年。新年前夕,与日子越来越红火的广大藏民一样,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朗杰学乡的边巴早早备齐了各式各样的年货,而让她更开心的是自己绣的藏毯也能成为乡亲们的年货。

  “绣一个藏毯要20多天,收入3000元,一年下来收入有5万元。出去打工很累,挣得也没这么多。还是在家里绣藏毯好,能照顾家人,喂喂牛、做做饭。”边巴一边娴熟地绣藏毯图案一边高兴地说。在朗杰学乡,目前从事藏毯、卡垫传统编织手工艺的藏民已超过1/3。

  边巴和乡亲们正是受益于“西藏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综合项目”的实施。在国家非遗保护传承政策的支持下,从2012年开始,由盖宏睿、尚刚、王建明、朱倩倩、田峰、韩冰、刘振源组成的非遗专家团队,以林芝为试点基地精准帮扶,为推动雪域高原非遗保护传承、帮助藏民脱贫致富走出一条新路。

  西藏传统手工艺等非遗资源丰富,以在藏语中被统称“仲丝”的藏毯为例,其织法独特、毯面柔软、经久耐用,有的流传千年图案仍明快艳丽,与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

  但从哪里切入作为突破口,专家团队起初并没有答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行动力。他们经过为期一年的深入考察发现:藏族传统纺织技艺、珞巴服饰等当地非遗资源,有着非常好的技艺基础、传承基础和群众基础,但其同时也存在着传承方式单一、原材料品质差、生产实体“小散弱”、生产方式粗放、工艺精细化程度不高、产品市场难以打开等问题。

  随后,帮助林芝当地有近50年建厂史的毛纺厂恢复生产和组建文创中心,突破因处高原沸点不高易导致的植物染料染色失色等技术瓶颈,解决高原短纤维纱织纺细核心技术难题,建立“林芝藏族服饰纺织工艺传习示范基地”大范围培训女工……在专家团队的协助下,各方注重挖掘、整理藏族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将解决民族地区就业、产业扶贫等功能融入项目,引入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设计与技术手段,林芝“试验田”成果丰硕,被概括为带动了一批农牧民就业、救活了一个老企业、探索了一条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道路。

  “藏族传统手工艺特点鲜明、结构严谨、艺术价值高,且具有独特的装饰性、实用性以及代表性等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其传统民族手工业在文化积淀、工艺特点、群众基础、市场需求等方面完全具备规模发展的条件。”盖宏睿说。

  随着这一项目在林芝取得突出的阶段性成果,从2015年开始,项目第二阶段在山南市实验性地展开。在拥有卡垫织造技艺、藏族服饰(措美服饰)、山南杰德秀围裙编织工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山南,项目重点着眼于探索染色色彩库的构建、纺织工不在原住地做工经营的管理、传统纹样采集与延展利用、市场运营与管理。山南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山南的试点工作并不轻松,但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项目组全体成员深入藏区,开展田野调查,将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工艺与手工艺产业相结合,引入专业艺术设计体系;通过建立藏区专属的色彩库、收集整理藏文化特色图案纹理、鼓励藏民自由创作等方式,借助颜色、图形形式有效总结传统藏文化的主要特点与气质,并教授当地居民掌握并依照本土“文化DNA”,制作符合当代审美的手工艺品。

  此外,专家团队帮助藏族手工艺人在学习相关商业知识、增强市场经营意识基础上,促成其与若干企业建立合作,为手工艺产品对接市场拓展销售平台与渠道。今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西藏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综合项目介绍会”介绍项目在山南实施情况的同时,对西藏传统工艺等非遗资源也进行了有力推介。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特别是今年2月底发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进一步将振兴传统工艺列为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的一项重点任务,提出了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具体步骤。这也为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振兴传统手工艺、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提供了政策支撑。

  有非遗保护专家认为,非遗传统工艺可以在传承基础上、在不改变文化基因的情况下获得新发展、大发展,让百姓过上延续历史与传统、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现代生活,应发挥非遗等传统工艺在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传统藏文化精髓,打造各式样的产品、建立独特的色彩库和‘基因库’等,原汁原味呈现传统藏文化,让藏民获得更好收入的同时,使他们为传承发扬本民族特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进而推动传统藏文化走出西藏、走出国门,使全世界欣赏领略它的神奇和美妙。”盖宏睿表示。

  “希望项目能一直做下去,这样乡亲们的生活会更好。”边巴对未来的好日子充满期待。(单楠文)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