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德艺双馨“工匠世家”:一把刻刀传百年

2018-05-24  A+ A-
    这是一个关于“匠心”的故事:在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有个“工匠世家”,祖孙四代与“手艺”为伍,用刻刀雕刻着作品与岁月,生动诠释着工匠精神与坚守的内涵;这又是一个关于“家风”的故事:刘文元、施福林夫妇言传身教,以温良淳厚的家风,培养出从事砖雕、木雕、石雕,以及建设行业的四个儿子,并各有建树。

 

    一把刻刀传承百年,雕琢精彩人生

 

    今年80岁的刘文元一生以木匠为生,如今是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

 

    从15岁时起,刘文元便跟着父亲学木匠。在刘文元的印象中,父亲技术活了得,“不管是盖房子,还是做农具、家具,样样都很拿手。”

    在父亲的手传身教下,刘文元的手艺日益精进。22岁那年,刘文元开始“单飞”,赴昆山、太仓等地拜师学雕花工艺,此后便依靠木工、家具雕花谋生。由于手艺精湛,刘文元的老主顾遍布阳澄湖一带。许多人称他为“刘半仙”——他不仅家具做得好,另外还能凭一双巧手制造出各种复杂的器具来。

    饥馑岁月,刘文元的木工手艺活成了拯救全家人的“救命稻草”。那时候,孩子们每天放学回家,就在围在他身边学雕刻。“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因手艺受益的刘文元,看到儿子们表现出的天赋和兴趣,决定让儿子们每人学一门手艺安身立命,同时也希望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

    抱着这种想法,老刘让大儿子刘一鸣学了砖雕,二儿子刘宝洪学了木雕,三儿子刘宝华学了石雕。老刘认为,砖雕、木雕、石雕是一个系统,但又各不相同,“让他们术业有专攻,又不互相抢饭吃”。

 

    刘文元老人的工具间里至今仍保存着一百多年前祖辈留下的木工器具。他说,“这些都是宝贝,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

 

    刘家小辈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凭着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成为各个行业内的佼佼者。

 

    大儿子刘一鸣精心研究苏派砖雕,在吸收借鉴其他砖雕艺术流派精华的基础上潜心钻研,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派砖雕代表性传承人。他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制作砖雕贵宾厅,2016年获得“荣誉砖雕大国工匠”称号。

    二儿子刘宝洪凭借精湛的技艺成为苏式明清家具制作的杰出传人。刘宝洪在延续苏式红木家具独特工艺的同时,还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其作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良,由于都采用传统手工技艺精心制作,他的产品供不应求,最远销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如今,刘宝洪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并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三儿子刘宝华在石雕方面的修为颇高,现已是横泾一家石雕厂厂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与几个哥哥吃“手艺饭”不同,刘文元的小儿子刘一维从小在学习方面表现出了更多的天赋,成绩优异。他现供职住建部门,用智慧和汗水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如今,刘家的手工艺已经传承到了第四代。刘一鸣的女儿大学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砖雕设计制作,至今已有八年,2017年入选“指尖苏州 十佳巾帼匠星”;刘宝华的儿子也正师从自己的伯父刘宝洪,学习明式家具制作。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刘文元老人说自己即使老了,也闲不下来。参观完嘉兴南湖后,他戴着老花镜花了三个月时间打造出了一条仿制“红船”。

 

 

    优良家风濡养宽厚善良四代人

 

    在刘宝洪家的客厅里,至今还保留着他爷爷刘杏卿在1925年制作的一套榉木家具,看上去简洁雍容,做工精细,线条流畅而饱满。

    “从一套家具就能看出这个制作人的人品。”刘宝洪称,他们祖孙几代人都有“一根筋”的特点,“无论何时何地,做事都一板一眼,严谨踏实。” 刘宝洪回忆,年轻时兄弟几个跟着父亲学木工手艺的时候,父亲就时常教导他们“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不能偷工减料,活接下来,就一定要做好。”

    刘宝洪从19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手艺,在手艺完全娴熟以前,只能给父亲打打下手。在木工活中,画线是极为重要的一道工序,但为这他没有少挨过父亲的训斥。“一件家具,要画上上千道线,有时我不小心画错了,父亲就要我重新来过,不允许我有丝毫马虎和将就。现在我每一次画出的线,也正如他所要求的那样,精确、笔直。”

 

    在老刘家,传承的不仅是技艺,还有良好的家风。“记得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给我们立下各种规矩:吃饭要等人到齐才能动筷,夏天再热也不能光着脚,外出、回家都要与父母亲打招呼……”回想过去,刘宝洪认为,正是这些严格的“规矩”给了他们兄妹做人的行为准则和与人交往的端正态度。

 

    木雕能手刘宝洪介绍说,自家的宅院设计、建造都是由兄弟三人完成的。

 

    在对儿女的教导方面,刘宝洪的母亲施福林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多年来用自己的言行,给他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婚六十多年,施阿婆始终与老伴相亲相爱。困难时期,丈夫每天忙着揽活养家,到了晚上,施阿婆忙完家务、安置好孩子们,就给老刘点好两盏煤油灯,在一边给他打下手,虽然没有学过,但她把这些活做得有模有样。

    在与公公婆婆相处的三十多年里,施阿婆也一直孝顺长辈,将他们当做亲生父母一样奉养,从没和他们红过脸。远近的邻里也都夸她人慈善、好相处。在母亲的影响下,刘家的儿女们也一直秉持着和睦家人、善待邻里的原则,时时处处宽厚待人。他们认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父亲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母亲的善良孝顺、宽厚仁慈,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深深影响着我们。”

刘文元夫妇和六个子女在老榉树下合影

 

    在刘家院子里,有一棵祖辈在解放前种下的榉树,如今已枝繁叶茂,它栉风沐雨,见证了刘家四代人为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做出的努力,也见证了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我们要将这种坚守和好家风世代传承下去,让技艺与家风亘古绵长。” 刘宝洪说。(胡永春 李蓓蓓)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