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画缘何疏离了诗词

2017-04-05  A+ A-
原标题:当代书画缘何疏离了诗词

前段时间,央视播出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热议。该节目力求通过“展现诗词之美、分享诗词之趣”,唤醒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并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涵养当下生活。近日,与“诗词”相关的另一事件也值得关注:中国美术学院在2017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上,要求考生在2.5小时内根据唐代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一诗完成国画主题创作,并以题跋的方式抄录全诗。

虽然国画考试中增加古诗词的考核并非新鲜事,早在民国时期的中国书画教育中,诗词、古文、金石一直是必学必考科目,但在西式教育大背景下,如今艺考增加古诗文考题的举措还是引起了广泛探讨。

“诗词大会”热播热议

“《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关注和欢迎,《朗读者》一出来大家就拍手叫好,正说明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重视了。”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以诗词、书画、戏曲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浩瀚的整体,对它的传承和发展最核心的是要活化。

“近期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及之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都属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措施,而之所以热播并在社会大众间引起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大众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以及传统文化具有的广泛群众基础。”《美术观察》主编、书法家李一表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谭邦和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美院招生考试增加古诗文内容,这两件事都把人们的思维导向了中国古典诗词。“在我看来,前者揭示的事实可能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少了诗意,需要重温古典诗词以唤醒;后者说明当下中国绘画艺术少了文化底蕴,需要从事绘画艺术的专业人士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其重要途径则是学习古典诗词。”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认为,此类节目的热播,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文化与大众的隔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大众对中国传统雅文化的一种向往情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复兴,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文化本身,特别是从事书画艺术的人。诗、书、画、印本为一体。中国艺术是在传统文化大树上结出的果实,一旦离开传统文化,中国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朱天曙认为,“从唐代以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开始重视书画同源,唐代王维的书画也是一体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回归这样的传统。现在我们许多书画作品就像做装饰的塑料花一样,看起来很漂亮,实际没有生命力。书画艺术不仅是视觉艺术,还是一种人文艺术,要有人文精神的内涵。”

用古诗词出考题很有意义

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史和绘画史,诗人往往兼精书画,书家、画家往往也是诗人,诗作中有诗情画意,书画中有大千世界和人文情怀,几种艺术之间相互滋润,才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真正的艺术家。

“宋代画院的考试就用诗歌出题,用一句诗,或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或是‘深山藏古寺’,或是‘踏花归去马蹄香’,或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第一名往往是将诗意含蓄表达出来的人。可见在那个时代便有了以诗取画士的做法,这是中国的文脉。如今美术学院招生以诗词命题也并非偶然。”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表示,这说明中国艺术是综合性的学养。“今年中国美院这个出题方向没有错,考一考学生的文学底子,是有意义的。”

“大诗人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来评论王维这位诗画皆至高境的山水诗人。这说明有画意的诗和有诗意的画是山水诗和山水画较高的艺术追求。”谭邦和认为,中国古代有大量的题画诗和诗意画,说明这两种艺术一直在互动中发展。

过去传统的科举考试考经书、策论,同样有诗词内容的考试。李一认为,如今艺术院校在招生考试中增加古诗词或书法的考核内容值得肯定,这是延续传统文脉的重要方式。“中国传统书法、绘画并非独立的科目,有着诗、书、画合一的传统。古代画论中强调书为骨、诗为魂、哲为里,它们之间相互融会贯通。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文美与书美的统一,它本身是篇美文,属于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天下第一行书。”

于洋坦言,在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中,艺术家能够掌握古诗词格律,并娴熟运用自作古体诗对画面予以题跋,当然值得肯定、提倡,但也没必要拘泥于传统诗词的题跋方式。“中国也有着广阔、悠久的新诗传统,我们看到很多优秀艺术家在画面中自作题写新诗,这也是中国书画的一种题跋书写方式,因此我也赞成新诗入跋,用当下的语言表达当代人的思想。”

书画界亟须补上传统文化课

词翰文墨本为传统艺术工作者必备的素养,但近几十年来中国书画渐渐远离这一传统,书画家重笔墨轻辞章,诗人词家能吟咏而拙于挥毫。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谭邦和直言,当下一些画家传统文化的积淀不够,人文素养较低,精神世界也不丰盈,胸中无情,头脑无思,笔下无诗,只满足于笔墨技艺,这离艺术家的境界还很远。

“30年来,中国书法在笔墨训练、形式训练,字的结构、笔法、章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流失也非常严重,在中国书画中已经谈不上诗歌精神了。”书法家黄君说,“我在10多年前曾提出‘我手写我口’,‘口’即自己的吟诗,我想强调自作诗词的重要性,即我的口和我的笔墨要统一。一个书法家能把字写好看还不够,如果没有诗人的性情和文人精神,就不可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书法。”

于洋曾撰文分析中国画创作中诗词题跋的缺席现象。他说:“有部分观点将此现象的形成归结于白话文、现代汉语的普及以及当下键盘写作方式的影响。这虽有一定道理,但在某种意义上更像一种说辞。”

事实上,近几年艺术院校在招生上已开始有所反思并在方式上进行调整,尤其是中国画方向的招生。于洋透露,较中国美术学院稍早,中央美术学院去年就在中国画学院中招收了一个综合班,该班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人物、山水、花鸟等所有国画中的分科项目,而且还要学习诗词歌赋以及题跋、书法、美术史论。尽管本科教学只有4年时间,但综合班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也是针对当下中国画分科过于严重所进行的一次调整与尝试。

 
古典诗词的修养非一日之功,需要下很大功夫才能登堂入室。“我十八九岁开始学书法和诗词,但学习了20年后才对诗歌及书法真正有感觉。我想再聪明的人,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想在书法、诗歌两个领域都有很好的造诣且将二者结合起来是很难的。”黄君说。

于洋表示:“目前,国家层面在大力提倡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具体到中国画创作者或是中国传统文化、美术史研究方向的从业者,提高传统文化中古文、诗词底蕴的修养是必要的。无论是中央美院开设的综合班,还是中国美院出现的相关考题,都有利于改变对传统文化重视不足的局面,这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向。”

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让许江很受鼓舞。“中国美术学院每年入学的所有专业的新生,学校都会发两支毛笔和一本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我们不是想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书法家,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从而让他们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许江说。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