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6月19日电 题:一渠清流见发展——淇河生态保护观察
新华社记者刘雅鸣、王林园
这是鹤壁淇河国家湿地公园一景(2017年8月2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这是鹤壁市淇河沿岸风景,鸭子在水中游弋(2017年12月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河南18个省辖市流经市区的60条河流季度水质状况,评了11次,淇河10次排名第一;淇河水质达到了国家Ⅱ类标准;淇河应该是华北地区最清澈的一条河了……
在煤城鹤壁,经常可以听到当地人对其母亲河淇河的夸耀。记者实地探访看到的是:“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问“淇”哪得清如许?
一任接着一任守护母亲河
这是以防洪和供水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盘石头水库(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林园 摄
鹤壁市民在淇河岸边散步(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林园 摄
淇河呈现出林茂水清、野鸟群飞景观,背后是多年来鹤壁市持续科学治河、依法治河,实施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并举的努力。
淇河发源于山西省,全长165公里,属海河流域卫河支流,其中在鹤壁市境内83公里。过去,淇河沿岸还是发展养殖的重要区域。2000年以前,淇河也常出现上游断流、下游污染的情况。
“这10多年来,鹤壁市的领导班子换了几茬,保护淇河的理念却从没改变过,重视程度更是一届比一届高。”鹤壁市政府办公室调研员李献忠说,每位书记市长都留下了治理淇河的名言。
这从“淇河办”名称之变就可见一斑。2002年,鹤壁市设立了“淇河综合开发指挥部”;2005年“淇河开发办公室”更名为“淇河生态保护与开发办公室”;2012年,又定名为如今的“淇河生态保护建设办公室”,简称“淇河办”。从重开发轻保护,到保护开发并重,再到生态建设,折射的是治水理念的不断提升。
缠丝鸭蛋是淇河特产。2013年以前,淇河许沟段的2公里水域聚集着5家规模较大养鸭场,总规模有4万余只,极大威胁淇河水质。依据淇河许沟段水质和水量,相关部门经科学测算论证,确定养殖规模控制在8000只左右,不会影响水质。目前,淇河许沟段只保留1家养鸭场,现存栏4000只。据统计,沿河先后关闭养殖场近百家。
除了整修拦河坝、对河道进行防渗减漏等工程措施,鹤壁还展开生态措施:5年来完成流域绿化13.98万亩,形成乔、灌、草、花篱藤立体配置的植物群落,建成四级生态栅栏。
“看着淇河,就像陪着母亲。”58岁的贾金拴每天都要去淇河岸边巡护。在鹤壁市、县、乡、村四级管理体系下,专职护河员连接治河“最后一公里”。贾金拴就是专职护河员,他有三大职责:清洁、宣传、信息报告。他说:“我做专职护河员6年了,清洁的压力越来越小了,感觉淇河特别美、特别亲近。”
文化与生态交融 人与自然对话
依托淇河,鹤壁人建成国家湿地公园。“淇河仅鸟类就有156种,其中数十种是近几年新发现的,沿河可见灰鹤、白鹭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鹤壁市林业局副局长曹荣举介绍。此外,还有64种鱼类,成为河南鱼类种类最多的河流。在湿地公园深处,记者还看到了茭白、慈姑等常见于南方的水生植物。
溯流而上,在以防洪和供水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盘石头水库,水波涟漪,山色青黛。淇河总河长、鹤壁市市长郭浩竟直取半瓶河水下肚,称感觉良好。盘石头水库建设管理局总工程师王雷说,水库水质持续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以下,除总氮外其余指标皆为一类。
“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诗仙李白形象地描写了历史上淇河的美丽和商贾文人云集的盛景。淇河,亦诗河。《诗经》300余首中,反映淇河流域风土民情的就有39篇。现存历代诗人吟咏淇河的诗文有1000多首。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将淇河命名为“中国诗河”。
走进“淇河诗苑”公园,脚下是咏淇诗,映入眼帘的亦是咏淇诗。当地政府每年在这个镌刻有1500余首诗歌的公园举办诗歌大赛,文化的繁荣伴随美好生态,赋予淇河更加丰厚的底蕴。
在文化与生态的共同涵养中,鹤壁市民的文明素质大大提升。“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淇河”已成为鹤壁人的共识。傍晚时分,一位刘姓市民和儿媳、孙儿在公园浅水处游玩,她说:“我们在淇水河畔生活了几十年,我们自己珍惜、爱护母亲河,也不允许其他人污染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