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三权分置”盘活农村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2018-12-01  A+ A-

河南荣俊农业有限公司自建的粮仓(11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高阳 摄

  新华社郑州12月1日电(记者刘高阳、孙清清)“集中流转、集中整理、集中再流转”,2016年8月以来,河南邓州市以孟楼镇为试点,探索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以政府平台流转土地,推动小农业向现代大农业转型,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乡村振兴凝聚内生动力,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改革的生动缩影。

  “三权分置”促农民增收

  结束农业“望天收”的日子,孟楼镇安庄村村民安庆波终于在去年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安庆波一家五口人,其父母身体不好,儿子又不幸患有先天性脑瘫,他不能外出打工,被“拴”在家里10亩多耕地上,正常年景每亩耕地收入三四百元。

  “还是这土地流转的政策好。”安庆波说,到今年,每亩耕地有600元的流转租金收入,加上就近打工,全家的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2016年8月,邓州市在农村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集中流转、土地综合整理后再推向市场”的“三权分置”改革方案,在孟楼镇试点。

  邓州市政府牵头组建了河南邓州国土开发公司,根据孟楼镇农业生产的实际收入状况,按照每亩每年600元的标准,将农民的耕地流转到公司,再由公司进行统一规划和土地整理,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规划进行适度规模经营。

  “去年连阴雨,有500多亩小麦没收成,但是我种的艾蒿、水稻受影响不大,最后还能盈利。”河南荣俊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俊贤说,规模化农业提升了农业种植的抗风险能力,今年准备继续扩大规模,再新增1000亩土地。

  集中流转盘活土地资源

  “第一次看到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书,我整个人都懵了。”河南邓州国土开发公司副总经理陈志鹏这样形容他对孟楼镇农民土地碎片化的感受。

  孟楼镇处于半丘陵地带,农业基础设施差,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实行“肥”“瘦”“远”“近”搭配,导致耕地成为“绺绺田”,农机进不去,道路修不通,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政府牵头集中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同时,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节约了行政成本,更激活了土地要素效能。”邓州市国土局副局长祝光红说。2016年以前,邓州市农民自发流转土地已经达到80余万亩,但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面临经营主体违约风险等问题。

  政府出面进行土地集中的过程很顺畅。“农民一算账,比自己种地还要赚得多,很快就签约了。”孟楼镇军九村村委会主任周俊建说。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政策宣导的主力是村镇一级干部,在自愿的前提下,孟楼镇共签订流转合同5966份,达到总户数的98.6%,土地流转面积达6.2万亩。

  土地集中流转后,河南邓州国土开发公司投资1.35亿元,实施了土地综合治理和地力提升工程,打破村组界限,统筹配套沟、路、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水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大方田,土地地力也由七、八等级提升到六等级。

  “地力提升了,就算是比自己去包地价格高,大公司、大户们也愿意来。”陈志鹏说,经过整理后,土地再流转溢价最高可以达到每亩800元,产生的溢价由承包人、村、公司按比例分配。目前孟楼镇6.3万亩集中土地已经有三十多家经营主体,除了本地的种植养殖合作社,还有通威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多方共赢助力乡村振兴

  孟楼镇这一探索,在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也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以前很多农地、宅基地都荒废了,看了心疼。”孟楼镇绿水青山种植养殖合作社合伙人周华文说,留在村里的除了孩子,五六十岁的都算是年轻人了。

  邓州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外出务工农民近五十万人,一些农民在外出打工后,承包的土地面临闲置、荒废等问题。土地流转之后,借助现代农业机械,周华文在进行规模化耕种时基本不需要人力,而花生等经济作物在需要人力时,留在当地的老年人就能胜任。

  “现在年轻人农忙时也不用回来收麦子了,省下来回的车票钱就不止千元。”孟楼镇党委书记刘富春说,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安心外出务工经商,进一步增收。

  与此同时,土地集中流转、整理,还盘活了村集体所有土地。在孟楼镇,15个村每个村新增耕地200至500亩,建设用地100亩左右,通过新增耕地再流转溢价等收益,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可以增加40万至60万元。

  今天的邓州市孟楼镇,通过“三权分置”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出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新路子,已经成为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