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0月3日电 题:守望千年窑火 延续钧瓷传奇——河南特色小镇神垕镇文化产业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 孙志平 王烁
那一窑火,已烧了数千年。那一座镇,照亮了半边天。这就是“神火照天烧,瑰宝临天下”的火艺之都河南神垕镇。
神垕镇位于河南禹州市西部,面积49.1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达80%。这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神秘而古朴的小镇,是中国钧瓷文化的发祥地。如今,它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着千年钧瓷文化积淀的独特魅力。
一炉窑火千年不熄 幻化出绚丽的篇章
与周庄、乌镇、丽江等古镇相比,神垕镇并不出名。可它却被诸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因为这里有世世代代的“守艺人”,守护传承着千年的文化命脉。
垕,读“hou”,寓意“皇天后土”。神垕古镇虽然没有广袤的耕地与便利的水利,但神垕人却将双手扎进深山与厚土。孔雀岩、豆腐石、玛瑙石等各种矿石与浸满了四季变化的五色瓷土,经过神垕人团团揉捏、细致制模、耐心打磨,变成一件件蕴涵天地变化的精美瓷器。
神垕镇因瓷兴盛,窑火至今生生不息。夏商时期,这里已有人从事农耕和制陶。唐代,钧瓷生产有了规模。到宋代已是北方的陶瓷中心。清代流传有“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满天,商贾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民谣。
在神垕镇,无处不钧瓷。老墙里的砖、小院的花池、院墙上的花盆、屋檐下的鱼缸……就连家家户户用的餐具、面盆、笔洗都是钧瓷制品。神垕全镇12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大部分人从事着与钧瓷有关的工作。
让古老的钧瓷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这是钧瓷传承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更是神垕人心中的共识。守正出新的传统,浸润着这座千年古镇,使得这里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
孔家钧窑、大宋官窑、金堂钧窑、星航钧窑、神州钧窑、金鼎钧窑……如今,一家家钧瓷企业通过改造提升脱胎换骨,实现了由传统小作坊向现代化企业的跨越,逐渐形成“一窑一品、一窑一景”的独特风格。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带动文化发展
神垕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钧瓷之都,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钧瓷生产地。钧瓷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在神垕形成了历史悠久的钧瓷文化。
发挥自身优势,神垕镇以钧瓷文化为品牌,以神垕古镇为载体,以钧瓷产业为集群,以旅游开发为带动,努力把神垕镇打造成为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知名的旅游景区。
如今,以神垕镇为中心的禹州,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钧陶瓷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炻瓷出口基地。截至目前,神垕全镇陶瓷企业达380多家,产品远销欧美亚非四大洲30多个国家,年出口创汇1300多万美元。
以钧为媒,以瓷为介,神垕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52.2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88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298元。2016年住建部公布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神垕镇名列其中。
为加快实现展现“千年古镇,钧瓷文化”风采的目标,禹州市借助“旅游+”整合带动作用,融合神垕传统匠人文化及钧瓷工艺,打造旅游IP品牌形象,通过一系列周边文创产品开发,实现钧瓷文化品牌的人格化、年轻化、雅俗共赏,形成对钧瓷、神垕古镇品牌形象的全新认知。
将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做的不仅是加法,更是乘法。目前,神垕镇建起3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和5个专业市场,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钧瓷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也让旅游纪念品、包装业、快递业得到良好发展。
凤凰涅槃 蓄势待发
在这座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钧瓷是根,沉默的老街是魂。
2016年以来,禹州市以国家5A级景区创建为载体,以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支撑,将钧瓷文化产业发展和神垕古镇的保护开发相结合,推动钧瓷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从2004年开始,禹州连续举办了十届钧瓷文化节,先后在北京、香港、台湾、澳门等地举办“中国钧瓷文化四海行”巡展,钧瓷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传承、创新、提升”,如今禹州充分挖掘和发挥神垕镇钧瓷文化品牌的资源优势,采取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和品牌战略,着力打造钧瓷文化产业集群。钧瓷以215.26亿元和240.7亿元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价值,2015、2016连续两年分居中国工艺类品牌第一名、第二名,钧瓷产业年产值达24亿元。
“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钧瓷的艺术魅力越来越为世人所知。
近年来,钧瓷也为传承中华文化、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钧瓷烧制技艺已被文化部列入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备选名录,截至目前,有80余件钧瓷作品被选作国礼出现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世博会、奥运会等各种重大外交活动场合。一大批钧瓷珍品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国内机构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钧瓷已经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特色名片。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神垕镇也将迸发出更大的文化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