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抓狂到走心,一位体育老师的十年特教路
从“抓狂,脾气都没处发”,到“我会留在这里,尽我所能做到更好”的转变,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老师欧阳吉彦用了十年时间。 2007年,从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的欧阳吉彦上班第一天就“抓狂了”。当他推开“培智班”教室的门,看到的是篮球砸碎灯管、拖把漫天飞舞的场景。而这还仅仅是个“下马威”,更多让他抓狂的事还在后面等着他。 比如投篮,即使教一百遍,孩子们还是站在原地连手也不抬,就把球轻轻丢出去。实在忍不住发脾气,得到的回应却总是一张笑脸。再比如小解,有的孩子总学不会去厕所,一天能尿湿五条裤子。半学期不到,欧阳吉彦就用坏了三个电吹风。 长时间重复教同一件事却毫无效果,特别让人难以忍受。加上感觉完全无法沟通,这种憋屈险些让欧阳吉彦染上了酗酒的恶习。 实在憋不住了,他把放在家里的十多个教学用的篮球拿出来,用刀一个一个狠狠扎破,发泄着吼道“我不干了”。 上海特奥会的观摩经历“拦”了他一把。 当时,欧阳吉彦被一群踢五人足球的孩子精妙的配合深深震撼。向球队教练请教之后再对比自己的不足,他终于明白,要让孩子们服从,除了极大的耐心,关键要把简单粗暴的指令,换成亲力亲为的互动。 回到学校后,他和几个同事设计了各种“不讲规则”的体育游戏,唯一的要求是老师们必须亲自参与,而且孩子们不尽兴就不能停。奖励机制也变着花样来,最初是每完成一个动作,就奖励一块糖果。没多久这样的方式失效了,又换成“积分制”,过一段时间再换回去。 2012年女儿出生了,欧阳吉彦也变得更有耐心。课表上每周原本只有3节体育课,但他实际要上20节。“每个孩子都不同,必须一对一开小灶。”他说。 2014年,为了深入了解自闭症,欧阳吉彦把一个叫刘林鹏的男孩带回家同吃同住,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训练他打球跑步。刘林鹏时常会毫无征兆地抓扯陌生人的头发,这让欧阳吉彦无数次“背锅”,甚至挨揍,但他始终赔着笑脸给人解释。每天早上六点,不管刮风下雨,他都会用绳子把两人拴在一起,一前一后带着刘林鹏跑步。 蹲踞式起跑这个简单动作,普通人几分钟就能学会,但一个叫张浩文的孩子却花了两年时间。“一开始他连脚都不会弯一下,我就在地上画画、仰面躺下跟他说话,想尽办法吸引他的注意力。最后为了解决双脚外拐,双手不能撑地的问题,还用上了夹板。”欧阳吉彦说。 张浩文后来在特奥会拿到一块百米赛跑铜牌。欧阳吉彦说,其实特奥会有专门的一套规则和计分体系,蹲踞式起跑反而会吃亏。“那花两年时间去练这个动作,有必要吗?”对于记者的不解,欧阳吉彦说:“对我和我的学生来说,体育不是竞技,甚至也不是锻炼,它是一种恢复,让孩子们重新参与到正常生活中。” 肖乐乐的变化就是对这番话的最好诠释。这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女孩曾极度内向。后来,拿到一块特奥会金牌的她变得“自信心爆棚”。回到学校后,还一度叫嚷着“我是冠军”而不屑于进教室。如今,早已毕业的肖乐乐已能独自上街买菜,为家人烹制中晚餐。前几天,肖乐乐的妈妈用微信传来一张番茄炒蛋的照片,邀请欧阳吉彦去家里做客。她还写道:“谢谢你欧阳老师,让我们没有放弃乐乐。” 十年来,欧阳吉彦带领孩子们拿了许多特奥会的奖牌,但这并非他最看重的事情。“我要把自己摸索出的经验全部施展出来。”他说,由自己牵头编写的《培智运动保健课程》教材已经拿出大纲了。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充分发挥出体育在特教中的基础性作用。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他,现在还会发脾气吗?欧阳吉彦愣了愣,随即哈哈笑道:“早就不发了,因为已经没脾气啦!” (注:文中所有学生均为化名)(记者周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