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坐标 新使命 新答卷

2017-09-06  A+ A-
原标题:新坐标 新使命 新答卷(关怀)

  鲁甸县龙头山镇回龙湾安置点排排新房。李秋明摄

  洱海美景。资料图片

  蓝天白云下的昆明南站。杨 峥摄

  独龙江乡产业扶贫项目手工纺织独龙毯。禹江宁摄

  云南昭通乌蒙山区风光无限。柴峻峰摄

《人民日报》9月6日推出“砥砺奋进的5年 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云南篇”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怀着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情牵挂,带着对高原红土地儿女的深厚感情,踏上了云岭大地。

  顶风冒雪,走进鲁甸灾区慰问困难群众;促膝长谈,于苍洱之畔同叙乡愁;情系边疆,与少数民族群众共谋小康;高屋建瓴,为云南发展绘制蓝图……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勇于担当,敢为人先。两年多来,云岭儿女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记心间,攻坚克难。红土高原上镌刻着云南全省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身影,云南正以豪迈激情和昂扬斗志开拓向前,谱写新篇,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亮丽的时代答卷。

  昭通鲁甸

  灾民搬进安心房

  震区变身特色镇

  鲁甸龙头山,曾经的废墟上,一栋栋安全、亮丽的新房拔地而起。甘家寨村,一个在鲁甸地震中被称为“消失的村庄”,在新的安置片区重获新生。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初考察云南时,来到鲁甸灾区甘家寨红旗社区过渡安置点,走进邹体富老两口和孙子住的帐篷,从吃饭、补助到新房规划、收入来源……问得十分仔细。总书记摸了摸棉被,看暖和不暖和;又指着帐篷,问是否都加厚了。干部说,灾区群众都配了棉帐篷、棉被和电热毯。

  要把住房质量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平,建设抗震民居,确保灾区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总书记的嘱咐牢牢记在了当地每一个人心里,而让他牵挂的邹体富老两口和其他群众一样,在2016年新年前搬进了新居。

  眼下正是花椒飘香的时候,走进邹体富家中,他老伴甘正芬正忙着晾晒花椒、制作花椒油。“现在有时间就打理下院子,我老伴有时会做几双绣花鞋来卖。”在自家新房里,邹体富喝着小酒告诉记者。房子盖起来了,家安好了,院子里种着各种蔬菜水果,邹体富老两口的生活慢慢走上正轨。

  三年前,6.5级鲁甸地震将这里变成一片废墟。三年后,鲁甸迎来浴火重生,恢复重建即将全面完成,一切井然有序。目前,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

  “现在学校重建起来,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过去要更好,今年娃娃的成绩不错。”收到孩子成绩单的甘家寨村民张元顶笑得合不拢嘴。女儿张喜菲正读小学五年级,这次期末考试语文拿到了班上第一名。张元顶说:“孩子以后想当警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很欣慰。”

  “不仅要让乡亲们住得了房,上得了学,我们还要带着乡亲们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告诉记者,现在,龙头山的花椒产业已经成为特色产业,全镇种植了6.8万亩花椒,林产业人均增收达4500元。

  “我们要把龙头山打造成旅游小镇,结合建设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等农家乐慢慢做起来,我相信这里会变得更好。”说起未来的发展,李善云信心满满。

  昆明南站

  立足高铁交汇点

  构建立体交通网

  闲暇时,昆明南站站长徐进荣喜欢登上滇池畔的西山,极目远眺,鸟瞰春城。

  有一道风景,徐进荣百看不厌,越看越喜欢。“你看,那里宛如一只孔雀在跳动美妙的七彩云南之舞。”顺着徐进荣手指的方向,屹立在蓝天白云下的昆明南站如孔雀开屏般美丽。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昆明南站考察时,这里机器轰鸣、塔吊林立,一片忙碌的施工景象。时隔两年,车站上已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坐高铁通达北上广深,或从内地乘高铁抵达昆明后,中转换乘汽车、飞机前往南亚东南亚地区。

  2016年12月28日,昆明南站正式通车运营,结束了云南不通高铁的历史。这座集高铁、城际铁路及城市地铁、公交、出租等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特大型车站,给旅客带来了全新的出行体验。

  作为车站站长,每天早上6点到办公室,24点离开,这是徐进荣的工作节奏。每天清晨第一趟动车始发,夜晚最后一趟动车归来,徐进荣都会守在车站,有时调取设置在站内各地的摄像头视频,指挥协调车站的正常运行;有时遇到客流高峰,他便跑到候车室、站台上的人群中,组织旅客上车下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还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接口’做好,才能实现互联互通。”习总书记考察昆明南站时的叮嘱,时时萦绕在徐进荣的耳畔,“管好用好高铁,打造重要‘接口’,我们责无旁贷。”徐进荣表示,现代化的车站,拥有一流的设施设备还不够,更需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

  走进宽敞明亮的昆明南站,旅客不仅可以在站内实现高铁、地铁、公交、出租的零距离换乘服务,还能享受到车站提供的外语、少数民族语言服务,以及车站全景VR、重点旅客互联网预约等特色服务,来自国内外的人们在这里相遇、交流和贴近。

  展望未来,徐进荣信心满满地说:“未来,规划建设中的中越、中老、中缅、中缅印、中泰等国际铁路通道将在这里交汇,作为铁路人,我们要把‘接口’做好,迎接八方宾客。”

  大理洱海

  生态种植受热捧

  村民当上保洁员

  清风徐徐,碧波荡漾。洱海畔,一群游客正在古生村外的木栈桥处存影留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湾桥镇古生村沿海而建,有2000多年历史。青瓦白墙的古朴民居与秀美的自然风光相互映衬,浑然天成。

  “我们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保护洱海义不容辞。”走进村民李德昌家的院子,丹桂清香扑面而来,他正忙着跟来来往往的客人讲着洱海的动人故事。

  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就专程来到古生村。在李德昌家,总书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一时间,这个充满“乡愁”的小村庄引得游人如织。

  “美丽清澈的洱海就是我的乡愁。”在李德昌的手机里,存着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洱海照片。每天清晨6点,他会出门沿着洱海走上一圈,观察并记录当天的洱海水质。“现在,守住这份‘乡愁’,成了我的责任。”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洱海是大理的命脉所系。近年来,随着洱海流域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旅游的开发,洱海周边餐饮客栈迅速发展、入湖水源水质“滑坡”,洱海的保护治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2017年1月,大理州全面开启了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实施全面抓实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整治等七大行动,加快推进截污治污、流域监管保障等六大工程。

  为减少面源污染,很多村民都主动将自己家中的地流转出来,进行生态农业种植试验。更多村民成了洱海保护的实际行动者。目前,洱海流域保洁员、河道管理员、滩涂管理员多达2000名。

  严丙前是古生村的滩涂管理员,负责打捞沿海的死亡水草和海粪。雨季洱海,风急浪大,海草容易堆积,这是严丙前工作最繁忙的一段日子,“到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蓝藻暴发,再辛苦也值得。”

  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和当地干部合影后,曾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我们有信心,等总书记再来的时候,洱海的水一定更干净更清澈。”严丙前用网兜和钉耙将近海的水草垃圾打捞上岸,笑着说道。

  独龙江乡

  溜索藤桥成历史

  高山峡谷变通途

  走进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依山傍水间,别具特色的独龙族民居错落有致,烟雨蒙蒙中胜似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70多岁的纹面女李文仕正编织独龙毯,随着独龙江乡日渐开放,独龙毯以其特有的手工,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品。

  独龙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独龙江畔。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形成了独龙江乡近乎封闭的地理环境。

  “过去要从村里去县里,人背马驮也得走上快一个星期。”在李文仕记忆里,想要走出独龙江,唯一的交通工具几乎只有溜索和藤桥。去一次贡山县城,采买近一年的生活物资。

  在中央关心支持下,云南省对独龙江乡实施了重点集中帮扶行动,将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作为重点项目,攻坚克难,全面推进。

  2014年元旦前夕,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情况,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收到来信后,习总书记立即回信,“谨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隧道建设得怎样?独龙族的乡亲们生活过得怎样?带着这份惦念,2015年的云南之行,习总书记还专程接见了李文仕等独龙族的乡亲代表。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记在心里,独龙族的乡亲们攻坚克难奔小康。

  “现在隧道通了,路也好走了,3个小时就可以到县里,当天就可以来回。我会专门带着独龙毯去赶集。”李文仕说,“知道独龙毯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人会先打我手机预订。”

  搬进新居的李文仕,将过去的木板房也保留下来。她说:“要让子孙知道过去的生活,知道是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他们好好读书,永远跟着党走。”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06日 10 版)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