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13日电(记者姜微 陆文军 周琳)马云、马化腾、雷军,这些时常行进在世界各地的“空中飞人”,今年以来频繁在上海走动;商汤科技、小马智行等人工智能的创新企业纷纷来这里扎堆,做起了“邻居”;亚马逊、谷歌等国际科技巨头也接二连三前来做客……
这样的热闹场景,和他们不时推出的新“动作”,不知不觉间开始吸引世界的眼光。
当不少人还纠结于“上海有没有错过互联网”这个论调时,一批在国际赛场竞争、在创新领域领跑、在技术尖端游走的互联网大咖和新经济企业,已然成了黄浦江畔的常客。一次次牵手,一家家签约,一个个落地,倏忽间,“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们发现,有人、有约、有项目、有创新……这个一度被认为与互联网互动不够“亲密”的城市,变得更新潮、更专业化、更国际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上海落子如飞,犀利抢镜。
人工智能的先机,引各路好手跃跃欲试。看准了就干!一个规模空前、大咖云集、专业尖端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搭建的这个大舞台,等你来!
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和磁场,使得这些大咖、名企川流不息?
从“做客”,到选择这里安营扎寨做“主场”,这不是随机事件。一段时间以来,上海主政者的精心谋划、果敢布局,早已为这看似云淡风轻的最新场景埋下伏笔。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甫一履新,即亲率党政干部大调研、做“路演”,到各地取经,谋长远发展,上海市市长应勇深入科创企业调研,加紧部署举措,向国内外“高手”频频发出邀约,经信委负责人陈鸣波当“信差”,把这个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英雄帖”递到了全世界。几天后,国际近千业界顶尖大咖,将齐聚上海,纵论智能风云。
为了抢占世界风云潮头,上海蓄力已久。今年以来,一个个发力的组合拳招招见真章,优化营商环境、当好“店小二”;构筑战略新优势,全力打响“四大品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磅推出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当好排头兵,力推扩大开放100条;践行国家战略,发挥龙头辐射效应,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这样勇猛的上海,让各方感受到更多诚意、更多便利,看得到更大的预期。
用“AI+”的新引擎,加速“经济密度+”的新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迎接更高质量的发展——智享未来,我们上海见!
AI的转身——“智力密度”推动“经济亩产”,把最好的资源给到高质量、高效率的行业,向全球展现上海的诚意和决心
BAT时常被人们拿来当做衡量新经济的“晴雨表”。作为特大型的经济中心,上海无疑不能缺席。
在上一轮的互联网革命中,不少城市抓住机会,为经济升级、百姓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生活中,断网就和断水电煤一样难以接受,它是比特时代的基础设施。
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未来能不能更好地人机协作、提升行业的效率和价值,决定了这个产业的未来。
新产业的未来,就是城市的未来。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占GDP比重32.9%。这三分之一的江山,是新技术对城市发展最好的回馈。
上海不是第一天感受到搞科创、钻创新的甜头。2016年,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缴纳税款2.17亿元,成功跻身上海工业纳税百强企业第94位。而当年的这一榜单中,像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企业就有12户。
什么样的GDP,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资源分配。这考验的,是主政者的担当、眼光和决心,在取舍之间开辟新天。
经济学上有一个区别对待的概念,说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分配无一例外都会涉及到选择,不可能“什么都想要”。在这次动能转换进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上海发力科创、聚焦创新、全心投入的决心——把最好的资源给予高质量、高效率的行业。
正因如此,上海在考核经济发展成效时,明确了新标准和新导向:“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换言之,提高土地资源、人力资本、环境资本的效率,最终要提升经济密度。
在上海,这方面的提升空间还有不少。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所有产业园区的每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约70亿元,而不同园区的经济密度存在巨大差异——对国家级开发区来说,每平方公里的工业总产值可达115亿元;市级开发区为71亿元,但城镇工业地块则仅为28.3亿元。这些开发区的迅速“腾飞”,对上海的拉动也将是成倍的。
所以不难看出上海何以对人工智能格外青睐。作为各行业的加速器,AI的魔力是“赋能”,“AI+”就像是一个魔术帽,让传统企业能变出“效率+”“产出+”,最终赢得“经济密度+”。
超前谋划、迅即行动,市委书记李强多次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对国家和城市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良好基础,要主动求变应变,坚定信心决心,紧紧抓住人工智能这一战略突破口,努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成为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产业集聚地和人才高地。
闻风而动。大咖名企纷至沓来,这些“最强大脑”,与上海的产业谋略一拍即合、同频共振。
10年后,20年后,上海拿什么全球参与竞争?李强说,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其使命不只体现在自身发展的水平上,更重要的是服务全国大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这个使命,更贯穿在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每时每刻。找创新要动力,聚焦国家战略,强化主攻方向,加强开放合作,“国家需要啥,上海就主攻啥”。
“AI+”的力量——让智能遍布空气,把创新发展第一动力“贯彻到底”;在迈向卓越全球城市过程中,打造一个智慧的城市“生命体”,提升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当人工智能以赋能的方式掀起变革与颠覆,各行各业都找到了提升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法宝。
以往,企业决策、城市治理局限于“模糊”方法,往往靠的是人工判断和经验总结。1975年图灵奖、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Herbert Simon就提出过“有限理性”理论,即人在决策过程中遵循的并非“最优”标准,而是“满意”标准。
而今,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复杂决策,让以前的“满意”向“最优”标准逼近。
相关实证显示,在金融领域的交易反欺诈场景中,过去金融机构的模型,人工规则一条一条定义,最多只能达到一千条,侦查出欺诈的准确率非常有限;现在,基于历史上的交易数据、投诉数据去构造AI反欺诈模型,最终能把规则数提升到25亿条以上,准确率可以提升2.5倍-2.8倍。
当下,上海的不少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拥抱“AI+”,人工智能无疑为金融中心建设插上高效的翅膀。
业界专家指出,如果上海的制造、金融、服务、教育、交通等众多领域,都能迅速从“互联网+”变身“AI+”,这相当于换上了一个马力更大的“新引擎”。一方面,决策以前无法靠人力完成的问题,能制造增量效益;另一方面,用增量的方法解决存量的问题,则能够大幅提高效率。
对于超大型城市而言,治理难题是全球遭遇的共同课题,即使是再发达的城市,也都面临着“大城市病”的困扰。有限的土地、攀升的成本让传统的很多“老办法”不再管用,现在人工智能这一“新工具”摆在面前,谁先用好,谁就能率先蹚出一条智慧新路。
中央要求上海,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适应城市发展。“AI+”正当其时。
先行先试,上海当仁不让。上海是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动手早、建设最成熟的,早在2011年,就出台了“智慧上海”三年发展规划。如今,在智慧应用方面,上海重点领域便民服务加速覆盖,有效支撑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国家大数据区域示范类综合试验区等品牌崛起。
与时俱进,以政府数据应共享尽共享的意志,上海超大型城市的治理升级,同样向诸多科技企业伸出了橄榄枝。
上海会用好既有优势,做新技术最佳试验田。丰富的产业场景、庞大的结构化数据以及完善的信息化基础条件等等,都为“AI+”的迅猛突破,开启无限可能。
据悉,政企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充分发挥上海应用领域丰富、人才资源集聚等优势,共同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助力长三角地区在产业经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采访中,不少人工智能企业都认为,AI不是无源之水,它必须和具体行业、场景相结合,去解决目前的“痛点”。上海产业发展最靠前、智能基础设施最健全,不少存量的问题已经用信息化、网络化解决了,就等着“智能化”这个新法宝,大显身手。
畅想未来,一个卓越的全球城市,首先是一个智慧的“生命体”。它有大脑,大量的数据流365天流淌在云端,让产业决策更精准,城市运行更健康,发展更具高质量;它会呼吸,一个个传感器将井盖、消防栓、路灯、垃圾桶等连接起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更安全、更便利。
AI已来——精准发力、引领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谋求放大效应、溢出效应,全城动起来
锣鼓铿锵、舞台搭就,即将揭开面纱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是上海创新发展又一个全新的节点。
眼下,上海各区方方面面的领导都在加紧补脑,充实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以跟上技术的一日千里。知重要更有紧迫,未来已来,全城纷纷动起来。
徐汇区是这次大会的主办地。这不,为了放大溢出效应,真正变成人工智能集聚区,徐汇区党政干部夜以继日,当“工程队长”,变“揽客商”,优环境“生态”,让这些参会的大咖不仅来得了,更留得下来,未来闯得更好。
秉承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上海谋求的产业集聚,是人才、环境、成本全方位发力,按市场规律办事。
——人才方面,人工智能是全球竞技的技术革命,集聚全球资源搞创新,上海着力于用更好的生活配套、更优的产业环境,让高端人才都愿意在这里安家立业宜居、贡献真知灼见。
就在前两天,浦东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办公室为来自美国的ZHANG ZHENG颁发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首张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有了这个证,张先生就可作为“双自”区内上海纽约大学的聘雇教授、计算机领域的外籍人才,在“双创”示范基地内的单位“兼职”创新创业,让全球“智”参与卓越全球城市建设。
在建设中的西岸“AI Tower”(智能塔)顶楼探营,记者发现,大落地窗景观一流。一边是九宫格的创意区,开启你的想象力;另一边是腾讯华东总部和小米创新中心,放飞你的创造力。
隔窗远眺,油罐改造成的AI公园和大量美术馆,错落有致,随时能欣赏江畔的无敌江景。用在这里落地的商汤科技总裁张文的话说,“这样的办公环境,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很喜欢”。这不,亚马逊等企业,也都已开始接洽落地事宜、加深合作。
——环境方面,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全力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着眼疏通新兴行业堵点,“大上海”放低身段,甘当“店小二”。
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有好的环境,项目自然会来;环境不好,企业来了也要跑掉。”上海及时出台了新兴行业注册目录,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企业精准“安家”;研究开放数据重点领域负面清单,建立数据共享交换监管制度,为智能算法提供燃料和制度支持;针对智能和互联网企业分支机构问题,推进“一照多址”……
春江水暖,企业先知。以徐汇滨江区域为例,这段开放的智慧水岸,仅2018年就有50余家相关行业落地;以杨浦、长宁为例,英语流利说、拼多多等新品牌相继赴美IPO;以嘉定为例,上汽、蔚来等企业的无人车正在上路火热路测;……
——成本方面,上海不搞政策洼地,而做创新高地,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按科技规律办事。
以产业基金为例,即使政府设立的基金,也都以市场化的方式运营。在产业引导方面,与风起云涌的”智能热“不同,上海的人工智能布局不止于应用,更在产业环境、发展生态发力,彰显先行者的先发效应,尤其注重在基础科研和法律安全方面,也谋求突破、试出经验。
智能再天马行空,也离不开法治和安全。上海以前瞻的眼光,在这次大会上就此开设的两个论坛,共同探讨未来的新挑战,为纵横驰骋的智能发展和未来前路保驾护航,彰显了决策者的社会责任。
“上海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我们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上海用自己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不断给全国以启示,以至成为全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一面旗帜”。
智能上海,火力全开;未来之约,就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