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孩子去哪儿?各校探索高招

2017-03-23  A+ A-
  孩子们放学后去哪儿?学校放学早、家长下班晚,中间两小时的“时间差”咋解决?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帮助家长解决接学生的困难,各地市应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

  文件一出,“放学后去哪儿”的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哈尔滨市部分学校通过社团组织、家委会协调等方式,探索解决学生和家长“时间差”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教育部下发意见后,近日我省教育厅也将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落实解决中小学生课后“看护”问题。

  现状 延长了的冰城“看护模式”

  “其实,哈市义务教育学校和老师们每天都在超时超量地义务看护学生。”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而按照哈市学生早8时上课计算,刨除休息时间,学生到14时30分就应该正常放学。但为了解决学生家长接送不便等问题,教育部门将放学时间设定为16时,延长的在校时间,学校和老师不向家长多收取任何费用,属于义务“看护”。有的学校还实行错时接送孩子,从16时一直延续到16时30分。

  虽然延长了“看护”时间,但距离家长下班仍然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差”,哈市学校每周还有一天是半天课,这段“时间差”着实令家长头疼,无奈之下,很多家长只好将孩子委托给社会上的看护机构看管,设施、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看护机构成了家长们的隐痛。

  探索 社团、家委会参与的“第二课堂”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如何解决“时间差”问题,冰城很多学校采取了诸多尝试和探索,有的已坚持数年。

  从2014年开始,继红小学探索引进社会资源来解决放学后看护问题,校长宋春生告诉记者,每周二下午,为了满足一些有特长孩子的需求,学校邀请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免费开设了乒乓球、篮球、剪纸、绘画等特色课程,涵盖体育、艺术等多个方面,目前学校成立了28个社团,最多时两个校区报名人数达到1000名,占在校生总数的20%。

  不同于继红小学的社团模式,花园小学则采取家长委员会自治的形式来解决接送难问题。据校长曹永鸣介绍,每周,家长委员会确定一个主题,利用半天时间带领部分学生走进博物馆、果戈里书店、动漫基地,围绕“家校共育”开展“实践教学”,学校提供方案确定主题,家委会的家长们负责活动的组织。“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课余生活,又解决了家长接送难问题。”曹校长说。

  兆麟小学的科技体育进校园活动、实验学校的“E-club”英语社团……这些学校在每周开展一次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半天班不再成为家长的尴尬,同时也让人们看到学校搭台成就的“两全其美”。为此,家长们提出建议,能否将这种模式形成常态,彻底解决接送难问题。

  破题 “政府买单”课后服务可成常态

  当接送难成为全国性话题时,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显得十分应时。

  《意见》规定:“广大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向本地区党委、政府汇报,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资金支持,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省教育厅基教一处处长廉世民对此表示,若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真正解决“时间差”问题,资金支持必不可少。学校不能向家长收费,也没有相应的财政补贴;老师加班,所获得的津贴相对有限,老师提供义务劳动无法形成常态。“在北京、南京、杭州等地,这笔费用都是由政府买单,按照生津费发放,一个学生每年可获得数百元补助。”廉处长表示,近日,省教育厅也将下发相关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市参考教育部意见,出招解决“放学去哪儿”的问题,充实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尹明)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