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在“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机遇和风险并存。
5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央企在“走出去”过程中,“总体上是很好的,也交了不少学费。”
肖亚庆表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基本责任。海外投资、国内投资,任何一项投资都会有风险,也不可能每一项投资都会百分之百成功。
肖亚庆认为,中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总体上是很好的,一年比一年有所进步。当然,这些过程中,也交了不少学费,也通过国际化的过程,来学习国际上一些通行的规则,来了解投资所在国的法律、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这样,使我们‘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总体来讲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据肖亚庆介绍,为了防止和减少这些风险,中央企业和国资委采取了很多措施,“很多措施和办法是国际化通行的,对风险的评估,对风险的预警,对发生风险以后的处置,这方面都是共同的。”
肖亚庆从三个方面谈了央企“走出去”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第一,“一带一路”的建设是有规划的,而不是盲目的。在“十三五”规划中,“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有长期发展的指南,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走出去”的主体、是建设的主体,每个企业在未来五年当中,他们都有自己的规划。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前期项目的立项、尽职调查、可研报告、经济分析等一系列程序。
第二,中央企业也在加强海外项目的决策过程监管。这些项目的提出、风险评估,都是由第三方或国际权威机构来参与、共享的。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他们尽可能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
第三,从国资委来讲,也加强督导、指导和追责,特别是对违规决策、盲目投资、违反规定,投资造成损失的,一定要严肃追责。
肖亚庆坦言,“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的进程,相比欧美国家,时间很短,“我们的经验应该是不丰富的。所以,我们在‘走出去’过程中,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应当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
“我们也期望通过和世界上排在前面的这些顶级公司的合作、和各个国际组织合作,使得我们不断减少风险。”肖亚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