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于学军:强监管、严调控应是未来常态

2018-08-24  A+ A-
  新华网北京8月24日电(闫雨昕)中国的银行业近年来经历了新增贷款爆发、业务迅速拓展的过程,其所扮演的角色也在悄然变迁。“在内外部环境的约束下,中国难以进行更大规模的货币信用扩张,强监管、严调控应是未来的常态。在23日举行的2018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如是说。

  他将这十年间中国的银行业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现归纳概括为两点:

  一是巨额放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银行业当年的贷款新增额从未超过5万亿元,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轻易便突破10万亿元,是以前年份的两倍以上,实现了一个巨大跳跃,并从此使中国每年的新增贷款额冲上十万亿元的“高台”。

  二是围绕着监管进行各种创新。早期主要的创新业务是银信合作,发明买入(卖出)返售资产等科目,促使信托类业务、证券基金公司资产类业务迅速膨胀,行业内俗称为“通道业务”;后期(2014、2015年之后)则主要通过产业基金、资管计划、同业合作、债券、理财等多种方式大规模投放,将大量业务从表内转为表外,并使资产负债表大幅度膨胀。这次扩张的资金,主要流向地方政府平台、房地产市场、大型国有企业等,也有一部分大中型民营企业从中分了一杯羹。

  “银行作为市场竞争主体,这样做的目的显然在于满足宏观调控和监管约束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的发展目标。”但于学军也同时坦言,当这种“绕规模”、规避监管的行为偏离太大时,必然引起某些方面的混乱,甚至会明显积累金融风险,也导致近年来社会上对金融业多有诟病。

  事实上,为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从2017年开始,强监管、严调控的各种政策措施已经开始不断出台。以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为例,在该文下发三个月后,“一行两会”又步调一致地出台了相应配套细则。

  “资管新规”及其配套措施的基本原则一脉相承,即破除刚性兑付、回归资产管理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于学军评价道,“资管新规”涉及到银证保等所有金融机构,统一监管标准,影响广泛。

  于学军认为,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十年来中国货币信用发生了巨额扩张,形成巨大的潜在风险。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不断收紧,外部的国际货币环境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内外部环境的约束下,中国难以进行更大规模的货币信用扩张,强监管、严调控应是未来的常态。“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银行业有可能正面临着新一轮大额不良资产暴露的局面。”

  于学军进一步表示,因此,如何在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又可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应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