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分析如何保障重疾险消费者权益

2018-10-31  A+ A-
  今年6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其中提到,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不足10%,近半数受访者认为“价格太高”,近三成认为“不知道选哪个产品”,近两成选择“看不懂产品介绍”是阻碍他们购买保险的主要因素。报告显示,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为63,与2017年的60.6相比有所提升,但整体发展处于基础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但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才能减少目前保险市场上的不良行为?消费者如何选购到性价比高、适合自己的重疾险?

  南开大学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认为,重疾险在我国是一个发展较早的商业保险类型,最初是由寿险发展而来,以死亡保障为核心设立。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变成今天这种以保障重大疾病终身为主的保险。重疾险属于定额给付,与治疗的实际开支无关,一般将保障范围限制在生死攸关的特定疾病上,对疾病的界定也较为细致、严格。

  “重疾险其实是与我国国情相联系的概念。”朱铭来说,“国际上的健康险一般都是一年期的纯保险,以看病为核心,没有返还功能,也很少涉及死亡情况。但是由于国人喜欢储蓄,觉得交了几十年的钱以后还能拿回一些钱也挺好,所以国内的重疾险也比较强调储蓄投资,与寿险的概念相似。不过,随着我国社保的普及和年轻人消费理念的变化,他们越来越能接受保险就是一种纯消费行为这个概念了。这几年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一年期的百万抗癌险等险种,它们没有返还功能,单纯保障医疗费用,这类保险带有人与人之间经济互助的意味,主要适用于中青年群体。”

  朱铭来建议,消费者可以考虑购买纯消费型重疾险。“买保险时,不要完全把目标放在投资回报上。如果消费者的主要诉求是医疗保障,那么遇到长期储蓄型的健康险,就要慎重考虑。返还型保险的费用比纯消费型要高一些,虽然最后还能拿到一些钱,但其投资回报率不可能像投资理财那么高,如果保险公司宣称最后拿到的钱可以比银行高多少倍,那可能就带有误导性质。并且,从长期来看,这些钱还会受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理财和保障还是要分开,如果消费者想投资,可以用专门的理财工具。就保险而言,既不一定要保终身,也不一定非要是储蓄型,消费者可以考虑纯消费型保险。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医疗机构对疾病发病率、诊疗率、治愈率、治疗费用等方面也可以进行更准确的统计和预测,所以百万抗癌险这类报销型的保险在以后也会慢慢发展起来。”朱铭来说。

  针对目前重疾险存在的一些问题,消费者在购买时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朱铭来认为,消费者在买保险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条款,不要怕麻烦,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要求销售人员进一步解释。要格外留意条款中保险公司除外责任的部分,并且对疾病的界定都要小心,要关注细节。

  “一定要仔细阅读条款。比如一个产品保心脏病,但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算不算在里面?”朱铭来说,“很多保险产品都保同一种疾病,但是在条款细节上却不一定相同,如果消费者之前不留意、不明白,最后可能拿不到钱。”

  面对日益增长的重疾险市场,对保险公司自身和监管部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朱铭来认为,要保护好消费者权益,保险公司要对条款做详细的解释说明,不能对消费者进行误导。保险是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大事,条款不光要详细,还要语言简单化,让消费者能看得懂。另外,对于一些“霸王条款”,有关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纠正行业内的不正之风。

  “以前曾发生过消费者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的例子,因为很多公司在理赔时过分强调一些细节上的要求。后来国家对行业进行规范,出台了对很多重大疾病的统一解释标准。保险公司也要对自己的条款进行详细解释说明,比如那种主险寿险、附加重疾险的品种,保险公司的责任是怎样确定的?寿险和重疾险的保额是累加还是共享?这些都要说清楚,不能误导消费者。”朱铭来说。(记者杜晓 实习生徐静华)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