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10月11日电(记者罗捷 白涌泉)10月10日,辽宁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恰满半年。半年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辽宁举全省之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开放的测试区”、“改革的试验田”,辽宁自贸试验区内市场主体快速聚集,吸引效应凸显。
自贸时间:争当先行者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辽宁紧紧围绕《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打造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
法国人文桑是一家外资企业的IT总监,在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他说:“我9月9号过来,原本10月9号就应离境。但签证临时延期到90天,为了我还可以留下来继续做软件开发。”沈阳寻么网络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孟嘏说,文桑是他的合作伙伴,他能留下来继续攻关关键技术,多亏了公司在自贸试验区注册。
10月10日,《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第二批政策清单》发布,沈阳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副局长王效玫介绍,清单中的改革事项就包括“对来本地探望亲属、洽谈商务、科教文卫交流活动及处理私人事务的外籍华人,可签发5年以内多次入出境有效签证”。
辽宁的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也率先在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内启动。沈阳市工商局驻片区的李龙说,这将改变以往申请人在窗口登记排队、来回跑、反复问的状态,实现“审批不见面”。
以“放管服”改革为着力点,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在制度创新上率先突破。营口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东介绍,营口片区挂牌时推出“十七证合一”,两个月后实现“三十九证合一”。9月24日,营口片区在全国首推“46证合一”商事制度改革。
自贸活力:聚焦制度创新
以制度创新深化改革,辽宁自贸试验区多项创新案例初见雏形。
沈阳片区在高端装备设备维修再制造方面开展探索。沈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法综处处长姜剑锋说,北方重工9月25日获得检验检疫批准的“入境机电产品再制造企业”资格,这是辽宁自贸试验区内第一家“入境再制造企业”。北方重工获得此项资格,不但意味着其可以开展入境维修再制造业务,也为沈阳机床、东软医疗等企业开展此项业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大连片区先行先试“归类尊重先例”、“出口退税综合服务平台”等贸易便利化创新。大连市自贸办副主任蔡群说,大连国税局推出了国内首个出口退税综合服务平台,每年可减少近150万份纸质资料,审核进度提速47%,诚信一类企业仅需2个工作日即能收到退税款。
大连片区还为大连港量身定做了保税混矿通关新政,受益于此,其年内吞吐量有望增加1000万吨。大连港开通“辽满欧”、“连哈欧”、“辽蒙欧”、“辽新欧”等多条中欧班列,在亚欧之间搭建起畅通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各项创新使得国际贸易企业通关时间压缩1/3,国际贸易线下办理手续时间缩减1/3,中欧班列同比增长80%。
自贸效应:市场主体爆发式增长
检验自贸试验区的成效,关键要看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我们充分享受到了沈阳片区一站式的便利化服务。国地税联合办税窗口、多规合一审批窗口等大大方便了企业。”辽宁亿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芳说,4月10日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挂牌,当天递交设立资料,营业执照4小时后就送达公司。
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运行以来,企业办事时间成本显著下降。“以前退税要个把月,现在基本上一两天就能到账,节约的时间都转化成了效益。”通世泰(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木纯说。
“在家办通关业务,时间缩短到两三分钟。不受工作时间和节假日影响,随时随地能进行通关报检业务。”大连鑫洋食品有限公司报检员李晓明说,大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通“放行E通”远程自助放行系统,企业可通过网络24小时自主申请签发“无纸化通关”指令。
辽宁自贸试验区运行满百天时,新增注册企业已突破一万家,如今这一数字还在快速增长。来自辽宁省商务厅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17时,辽宁自贸试验区共新增注册企业15766家,注册资本2211亿元。辽宁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陈柯先说:“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正在持续激发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