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打造新供给 激发新动能——从制造业“变身”看中国经济动力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姜琳
工厂“玩”起了“爆品”集市、“快闪式”制造在品牌间兴起、“国潮”风加速跨界融合……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制造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融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制造之变”不断释放发展的活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期工业生产和销售增长均明显加快,利润回暖。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9%。
制造业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蕴含的潜力、积蓄的动力。尽管当前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但坚定信心、把握机遇,不断壮大新动能,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图景将愈发清晰。
制造之变带动消费、服务之变
无锡一家针织衫制造厂总经理杨桂萍没有想到,自己做了几十年外贸批量加工,会有一天开起“爆品”集市。而从和消费者“对话”中得到的“商机”,远大于一张张订单。
不久前,国内服装品牌依文集合上百家优质制造工厂在主要商圈办起集市,杨桂萍参与其中。用大数据预测“爆品”,让工厂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短短一场集市销售额超百万元。
“以前拥抱的是订单,现在拥抱的是市场。”杨桂萍说,“直供”消费者的模式降低了供应链的成本,为制造商带来商机。
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制造,改变正从工厂开始。
突破柔性制造技术,不少制造工厂试水大批量个性化定制;将人工智能引入生产,“无人”工厂、“黑灯”工厂逐渐增多;“变身”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全产业链的共享共创……
“我们一个半导体显示器件的中试周期原来是14天,现在通过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产品设计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说,融入了新技术、新模式的新工厂,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工厂之变,带动消费、服务之变。
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说,柔性生产等模式不仅将制造与消费“无缝衔接”,制造本身也成为一种消费。把工厂“搬进”市场,以非遗体验、创意制造等为代表的体验式制造、“快闪式”制造正在流行。
从智能制造到生产性服务,不少制造品牌转型信息服务、工业服务提供商。工信部数据显示,企业智能化改造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超30%。基于此的新消费、新服务不断拓展。一季度,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6.7%。
“当前,以技术进步、转型升级为代表的制造变革正为消费、服务带来生机。这些都是新旧动能加快转化的表现。”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有机衔接,不断打开发展新空间。
优势相互叠加,打造数字时代新供给能力
制造之变的背后是创新。
黄利斌说,今年以来,尽管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运行新的下行压力,但得益于完备的产业体系、坚实的制造基础和吸收新技术的巨大国内市场,我国制造业在直面挑战中不断提升韧性和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创新加速涌现。
一组数据格外醒目。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幅同比分别达到102.7%和109.7%。
黄利斌说,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均取得长足进步,并已建立起全球最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体系。依靠创新驱动而非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速提升,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消费热情逐步攀升。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将制造优势与网络化、智能化相叠加,中国制造正逐步形成数字时代新供给能力。
效率红利是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过去一年体会最深刻的词语。去年,全球市场“风云涌动”,联想果断实施智能战略转型,由上一年同期净亏损近20亿元大幅跃升为净利润16亿元。
工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8%和7.3%。其中,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6.9%。
“今天的投入将带来明天的产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这些既表明企业创新意愿和动力加强,也反映了企业、产业和社会对我国制造业的良好预期。重视研发、紧盯市场、变革机制,中国制造正走上从制造到创造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壮大经济新动能
“必须始终站在产业创新的最前沿,紧跟客户需求,以人才作为推动创新的‘智撑点’和原动力。”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总裁钱刚表示。
依靠“高、精、特”,中信泰富特钢下属兴澄特钢,已连续九年位列世界轴承钢产销量第一;其几周前研制出的全球最高级别系泊链钢,为企业再添“独门”产品。
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层次,一季度我国钢材净出口同比增加256万吨。这是连续三年下降后,我国钢材净出口实现首次增长。
“技术改造是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创新和完善相关政策有利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黄群慧说。
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我国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政策“组合拳”,极大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壮大经济新动能。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认为,尽管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先进制造水平和创新能力仍有差距。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创新升级,加速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中国制造将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
相关阅读:
一季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百分之六十五 我国消费“主引擎”动力强
奋力新作为 释放新动能——从改革开放新举措看中国经济活力
保障再加力,民生更实惠——从百姓获得感传递出的中国经济温度
消费旺·进口增·网购热·服贸优——从内外需数据感受经济活力
既是“世界工厂” 也是“世界市场”——解读前4月外贸“成绩单”
外资机构测温中国经济:这里是一片发展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