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下显韧劲 应对中强信心——专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

2020-04-30  A+ A-
  ◇经济社会总体上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基本民生得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我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足、空间广,我们有底气有能力应对疫情冲击

  ◇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二季度经济将继续恢复向好

  疫情冲击下,各界对一季度经济增长出现下滑早有预期。对于-6.8%的增速,普遍反映比较平和、理性。结合一季度数据判断,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

  对于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盛来运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指出,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较为严重的冲击和影响,经济循环不畅,实体经济困难,尤其是近来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疫情几乎蔓延至全球所有国家,全球确诊人数不断攀升,疫情蔓延仍在深化。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停摆,国际机构普遍预计世界经济陷于严重衰退的风险上升。“国外疫情蔓延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风险挑战不容小觑。”盛来运说。

  清醒看到风险与挑战的同时,盛来运说,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我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足、空间广,我们有底气有能力应对疫情冲击。”

  总体经受住了疫情严峻考验

  《瞭望》:结合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看,我国的经济运行整体是什么样的态势?经济运行有哪些特点?

  盛来运: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大幅下滑,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但总的来看,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基本民生得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经济运行有五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疫情冲击严重,经济活动大幅下滑。疫情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工业服务业下降,消费投资受到抑制,经济循环受阻。生产方面,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部分传统服务业降幅较大。需求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1%;货物进出口总额下降6.4%。

  二是3月份复工复产步伐加快,主要指标降幅收窄。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作用下,国内疫情防控成效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扎实推进,经济秩序正逐步恢复常态,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改善趋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降幅都大幅收窄。

  三是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稳定。疫情对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但社会物资供应较为充足,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社会秩序保持稳定。我国粮食等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裕,夏粮长势较好,生猪生产有所恢复,基础工业保持增长。一季度,天然气、原油、粗钢产量分别增长9.1%、2.4%和1.2%。与抗疫相关的产业加速生产,3月份口罩产量同比增长超过6倍。

  四是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外资外贸好于预期。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虽较上月略有下降,但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比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1.3%,与1~2月份持平。在世界经济放缓、贸易保护加剧以及疫情蔓延扩展的情况下,我国贸易下降并不意外,但一季度实际运行情况要比预期的好。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6.5%,降幅比1~2月份收窄3.1个百分点,好于世界平均水平。

  五是互联网经济活跃,新动能逆势成长。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网络视频等新兴需求快速扩张。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2%。3月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8%和8.9%。

  五大挑战不改经济运行基本面

  《瞭望》: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运行主要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盛来运:一是外部变数明显增多,二次冲击风险上升。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主要发达经济体出现停摆,世界经济可能陷入严重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下降3.0%,为金融危机以来最低。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大幅下降12.9%~31.9%。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多国股市触发熔断机制,原油价格暴跌。印巴蝗灾隐患凸显,多国粮食禁止出口,国际农产品价格明显波动。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外贸外资面临重大挑战。

  二是复工难达产问题突出,产业发展循环不畅。虽然企业总体复工程度较高,但受订单、供应链、用工等多种因素制约,达产水平不及预期。快速调查显示,上下游、大中小配套企业复工复产进度不平衡。加之境外疫情扩散,产业链“堵点”“断点”增多,影响产业链稳定。

  三是有效需求动力不足,市场订单减少。疫情对服务业和消费冲击巨大,传统大宗商品销售下降,服务消费下滑明显。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同比下降30.3%;全国服务零售额和餐饮收入同比降幅均大于商品零售额。不少企业反映一季度订单量同比减少。

  四是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生产销售下降、但用工、折旧等成本和费用刚性支出仍在,防疫成本增加,效益大幅下滑。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同比增加0.85元。

  五是就业压力有所上升,居民收入消费下降。虽然就业总体较为稳定,但部分群体和地区失业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较为突出。疫情冲击下失业和待业人员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减少。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8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2.5%。

  《瞭望》:不少机构研判,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超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IMF甚至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坏的衰退。疫情冲击会否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盛来运:虽然疫情对国民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冲击,但从主要指标变化的性质及走势看,疫情冲击总体是可控的,而且部分影响也反映了抗击疫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需要付出的代价,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对此要坚定发展信心。

  一是疫情并未伤及筋骨,经济秩序加快恢复。此次疫情暴发正值春节,总的看对需求的冲击大于供给,对传统服务业的影响大于工业,对生产能力影响不大。尤其是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组织生产出抗疫所需的大量医疗防护用品,生活必需品和基础物资供应充足,充分展示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关键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复工复产复市扎实推进,经济秩序加快恢复,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劲。

  二是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明显,延迟消费有望部分回补。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巨大的市场规模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是我国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的重要优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升级发展态势明显。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效果显现,前期被抑制或延迟的消费可部分回补。

  三是转型升级势头不减,新动能扩展新空间。疫情对传统消费和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压力之下也蕴含巨大潜力和机遇。线上消费和智能经济爆发式增长,对冲了部分负面影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潜力和良好发展势头,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四是政策对冲效果显现,经济大盘基本稳定。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举措,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突出民生支出和减税降费。一季度,卫生健康支出、住房保障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22.7%、13.9%和2.5%。阶段性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助力小微企业生存发展。各项阶段性减免政策举措预计可减轻企业负担8000亿元以上。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实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定向降准降息,支持疫情防控物资保供、农业和企业复工复产复市。

  应对疫情冲击有充足底气和优势

  《瞭望》:我国经济总量在2019年底逼近100万亿元,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等也在大力推进。我国应对疫情冲击还有哪些底气和优势?

  盛来运: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立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足、空间广,我们有底气有能力应对疫情冲击。

  一是经济自我修复能力强。疫情冲击虽然使经济受到了较大损失,但我国经济规模依然可观,产业体系完备,要素供给充足。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20.7万亿元。面对快速攀升的疫情防控应急需求,防护物资生产能力迅速扩张,显示出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供给能力、适应能力和修复能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口罩日产能超过1亿只,医用防护服产能超过150万件。3月份,口罩产量同比增长超过6倍,酒精增长28.3%。

  二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了经济协调性和稳定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城乡区域调整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大需求共同发力、城乡区域优化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2019年服务业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60%。

  根据一般规律,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后,居民消费升级会带动服务业和消费较快成长。我国人口众多,消费升级方兴未艾,这增强了我们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底气。尤其是在挑战中新动能逆势成长,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另外,我国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拓展了发展空间和增长极。

  三是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动力潜力。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支撑未来经济增长、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近年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断显现。面对疫情冲击造成的困难和风险,只要我们不失时机推动深化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市场动力和潜力必将持续激发和释放。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明显。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制胜法宝,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支撑。我国政策工具箱丰富,应对空间充足,宏观调控经验丰富,能够保障经济稳定运行。

  瞄准五大发力点

  《瞭望》:预计全年经济运行可能呈现什么样的走势?宏观经济政策应瞄准哪些发力点?

  盛来运: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逐步释放,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二季度经济将继续恢复向好。但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国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外贸外资造成新的冲击。疫情负面影响仍在显现,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加,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畅通经济循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继续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当前保持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和输入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疫情防控常态化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前提,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否则来之不易的防控成绩也可能丢掉。

  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及时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企业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二是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稳是大局,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稳住经济基本盘。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支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活强大国内市场优势。有效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线下消费回补,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三是切实做好“六保”任务兜牢民生底线。稳是大局,保是关键。只有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能源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基层运转保住了,经济社会大局才能稳住。要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抓好重点人群、重点行业就业工作,有针对性援企稳岗。完善社会保障,执行好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稳定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受疫情影响可能断供产品的国产替代。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粮食生产,做好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确保基层财政保工资、保运转。

  四是有效纾解企业困难保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要更大力度为企业排忧解困,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复产达产,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提高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加快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租金、用能、物流等成本,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扩大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费覆盖范围,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只有企业或市场主体保住了,就业或民生等才能真正保住。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稳的前提下积极进取,顺应大势,化危为机,以进促稳。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越是遇到困难挑战,越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把解决短期问题和化解长期矛盾相结合,把应对外部挑战和破解内部难题相结合,在深化“放管服”等关键领域改革上下功夫,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升开放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培育壮大新经济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记者 王仁贵)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