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预售再生产、5.9元包邮到家、上百个产业带销售额过亿元——“双11”供给侧变革观察

2020-11-12  A+ A-
  新华社杭州11月12日电 题:先预售再生产、5.9元包邮到家、上百个产业带销售额过亿元——“双11”供给侧变革观察

  新华社记者张璇、黄筱、殷晓圣

  “先预售再生产”带来供应链流程再造、低价包邮到家背后的外贸工厂转型、上百个特色产业带销售额过亿元——记者观察今年“双11”的变化发现,从商家、工厂到产业带,供给侧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消费者个性化、细分化的需求不断被满足,折射出我国制造业的创新和活力。

  先预售再生产 商家供应链流程再造

  “在传统生产模式中,我们要提前2个月以上对市场的消费趋势进行预判,向代工厂下达订单并组织生产。如果误判,销售不及预期就会提升库存成本和经营风险。”一家集自主研发、采购、委托加工生产于一体的家居服饰品牌企业的运营总监臧蕾说,如今使用数字新制造的方式,商家心里更有底了。

  据介绍,这家公司的一款家居服在今年实现了“先预售再生产”。“预售阶段这款家居服卖了5000多件,因为销售生产链条的打通,工厂可以根据实时预售情况进行小批量、多频次生产。‘双11’期间,又向工厂‘下单’了2000多件。”臧蕾说,补货也可实现48小时生产发货,有效降低因为延迟交付而招来的消费者差评。

  “生产周期长和库存成本高,这是制造业的两大痛点。库存占用的资金可能会占到商家全年销售额的20%左右。”数字经济智库研究员胡麒牧表示,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模式能够大大缩减生产周期和降低库存成本,从供应链的流程再造展现了我国制造新速度。

  低价又能包邮 工厂成为深度参与者

  “用了17元,买到4、5种日用品。”低价包邮的商品销售模式,吸引人们“剁手”的同时,也成为一批外贸工厂开辟国内市场的“捷径”。

  义乌一家日用品厂原本大部分商品用于出口,工厂给日本、瑞典等国家的日用品品牌企业做代工。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意识到要加码国内市场寻求转型。

  “这件是我们给外商企业代工的沥水盆,出口产品零售价为60元,成本为3元;这款是我们设计生产的沥水盆,在国内电商平台上卖3.9元还包邮,成本为1.3元。”这家工厂厂长方昊对记者说,两款产品零售价中间的巨大差异在于品牌溢价。

  像方昊这样寻求线上转型的厂长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有超过30万家外贸工厂“变身”一线商家,成了电商促销节里的深度参与者。“外贸企业原本缺乏国内市场资源,通过低价走量可以迅速打开国内市场,为未来创造新品牌打下基础。”方昊说,只有看懂市场、找准方向,才能反哺到研发设计,形成良性循环。

  价格下沉,市场下沉,品质却不“下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这些“低价包邮”的商品不再等同于“低价劣质”,不少反而是“小而美”。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在近日发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网络零售报告》指出,大型电商通过C2M模式,打造“智能制造平台”,以线上聚集的数据、技术、创意等反哺实业,实现促创新、降成本、补短板。

  特色产业带销售劲爆引人关注

  说到袜子,人们会想到浙江诸暨;说到螺蛳粉,人们会想到广西柳州;说到男装,人们会想到福建泉州……近年来,随着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各地自然形成了以商品类目为代表的产业带。

  这些产业带正被多家电商平台挖掘,带动工厂直面消费者,形成产业新气象。有电商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有105个被定位的产业带成交额分别过亿元。其中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产业带达到10个,包括广东佛山家具产业带、浙江嘉兴女装产业带、江苏苏州美妆产业带、福建泉州男士精品产业带等,展现了强劲的国内消费动能。

  “通过对需求的激发,供给侧获益的不仅是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以及相关配套企业都分享到了红利。”胡麒牧说,就国内市场规模和潜力来看,每激活一个需求的点,可能都会带动一个产业带的持续发展。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