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力,优化乡村金融供给(财经眼·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②)

2021-11-15  A+ A-
 

图①:在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支持下,晶科科技以光伏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图为工作人员在光伏电站中除草。王 雷摄

图②:2020年山东邹城看庄镇杜家村村民张慧获得山东农担合作项目贷款30万元,解决了疫情期间肉鸡饲养流动资金周转问题。图为张慧在照料肉鸡。刘 峰摄

数据来源:国家融资担保基金

  “农政银担”机制破解融资难题——

  贷款线上办  省心又省力

  本报记者  曲哲涵

  1200多吨青贮饲料陆续打包、装车、发运,长了两季庄稼的土地暂时“闲”了下来。甘冲却没得闲,开始张罗买新设备,“做化肥,咱也把‘产业链’延长!”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把打造畜牧水产“千亿级产业集群”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该市2020年畜牧及相关产业产值实现1179.98亿元。滨州市种粮大户甘冲就搭上了养殖业发展的“快车”——几年间,他陆续从当地农民手中流转了3700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加工成青贮饲料销售。今年年初,饲料价格上涨、供不应求。收完第一季庄稼,老甘就琢磨着再增加1000亩种植面积,赶着种上第二季。

  “除了土地租金收入,农民还可以在养殖场、农场务工,大家乐意流转土地。租到地不难,难在我手头资金不充裕。”老甘说,种1000亩地的租金、机械费、作业费,林林总总粗算下来,需要300万元,得贷款。

  农时不能误,按以往办理贷款的节奏,怎么也得十天半个月。他正盘算着找熟人,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山东农担”)的业务人员孟凡鹏敲开了农场的大门。

  “小孟指导我在手机上下载‘山东农担’开发的贷款小程序,扫二维码后,将身份证、房产证、土地流转合同等信息一次填齐,然后提交到合作银行,一两天资金就到账了。你看,这不是跟在网上买东西一样方便嘛,一点儿都没耽误种地!”老甘说。

  服务贴心,2.85%的低利率更让老甘喜出望外。“以前贷款利率都在7%以上,里外里又帮我省了十几万元。政府帮扶力度这么大、金融机构服务这么周到,我们有信心把地种出大名堂!”

  想“种出大名堂”的不止甘冲这样的农户,邹平市农商行客户经理刘钊“耕耘”农村金融的心气儿也更足了。

  山东农担上线的贷款平台,利用大数据获取申贷者贷款信用、涉诉记录、网贷逾期等一系列信息,进行风险排查。“这些措施帮助银行搭建了风险防火墙,完成预审,也节省了信贷业务成本。”刘钊说,担保机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极大地激发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我们行新开发了支农‘循环贷’,客户拿到贷款3年内可循环使用——卖了一季粮有钱了,到期先还给银行;种第二季又需要买化肥,再从银行把钱取出来,不加收利息。”

  “种植养殖业利润并不高,省一分、赚一分,政府融资担保贷款利息比一般贷款低四五个点,等于帮贷款户‘赚’下不少钱。”刘钊说,2020年山东农担跟邹平农商行合作后,他经手的涉农贷款增加了60%多。

  山东农担成立于2017年,是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通过省财政出台担保费补助、贷款贴息政策,部分市出台担保费补贴政策,以及引入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机制等,将农担合作项目平均贷款成本降至2.69%,目前累计为14.7万农户提供担保贷款785.7亿元,节省资金70多亿元,户均减负5万多元。

  为放大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效应,进一步破解农业融资“难贵烦”问题,2020年以来,山东农担通过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打造了数字供应链增信平台,开发出“预审系统”“画像系统”“惠农云”等大数据工具,实现了批量获客以及保后管理标准化、线上化和数字化,使农担业务审批全链条覆盖、全流程一网通办。

  “目前,100万元以下项目2天至3天、50万元以下项目当天完成审批,30万元以下‘农耕贷’线上操作、秒批秒贷、随借随还。”山东农担总经理陈详志介绍,山东农担在全国创新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客户直通平台,农户可随时扫描二维码,在平台上与意向银行对接,双向自由选择。技术加持,使合作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也实现跃升,目前项目代偿率仅为0.2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20年、2021年国家农担公司风险管理评估评价中连续获评第一名。

  更为精准地获取客户加上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步入快车道。山东农担引导合作银行改变传统授信规则,由“看资产、看流水、看押品”向“看人、看事、看发展”转变:“农耕贷”“生猪贷”“本草贷”以及“3年期樱桃种植贷”“5+N年期苹果贷”等产品,实现了担保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的有效匹配;潍坊蔬菜、烟台苹果、利津肉羊、曹县电商等担保规模过亿元;“巾帼贷”“鲁青农担贷”等有效激发了农村妇女创业热情,吸引了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

  企业上市走“绿色通道”——

  融资更顺畅  乡村添活力

  本报记者  王  观

  走进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沿盘山公路往下看,一块块光伏发电板汇成蓝色“大海”。“大海”下面藏着很多“宝贝”,或是一畦美丽的金银花,或是种满蔬菜的大棚,光伏发电产业和现代农业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独特风景。

  “光伏发电板高2米至3米不等,利用发电板下面的空间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这可是‘农光互补’的经典模式。”晶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弓传河说。

  怎么想到了来榜罗镇建光伏电站、种金银花?“这里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900米至2100米之间,区域沟壑纵横,而金银花耐旱、花期长、不需要太多肥料,很适合这里种植。”2017年,晶科科技的农业技术人员来到榜罗镇的这片“荒地”,光照充足是选择电站地址的条件,因地制宜让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更高、实现“农光互补”同样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内容。

  “公司选好建电站地址后,技术人员会将土壤采样化验,结合土壤酸碱性条件选择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上层建光伏组件发电,光伏支架下面搞种植,从而起到恢复生态、农民增收等多重作用。”弓传河说。

  弓传河介绍,建成后的通渭50MW(兆瓦)光伏扶贫农光一体化发电项目,年发电量约6500万千瓦时,可为当地500户贫困户家庭每年每户带来3000元的发电收益。

  除了这3000元发电收益,如今,在通渭县搞金银花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通渭县逐步形成了上游科研院校驻点研发、中游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烘干加工、下游与中医药企业合作对接市场的研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金银花成了通渭的“致富花”。

  “光伏扶贫不仅有利于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就业,还能带来明显的产业发展和社会效益。”晶科科技董事会秘书常阳说,多年来,晶科科技不断加大力度助推安徽、江西、甘肃等地精准扶贫,多模式、全方位帮助农户脱贫。

  光伏扶贫模式好处多,但光伏行业重资产的特点却一度成了晶科科技助农路上的“绊脚石”。

  “早期光伏电站建设成本较高,100MW的光伏电站大约需要投入7亿元,3000MW就是200多亿元的投资水平,对于一家民营企业来说,资金压力不小。”常阳告诉记者,随着公司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以往靠融资租赁等传统融资渠道获取的资金已无法满足需求。而银行借贷往往审批周期长、融资成本高,愿意放贷的机构也很少。钱从哪里来?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提出,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公司开始谋求资本市场的助力。

  2018年,江西省政府宣布实施“映山红行动”,加快推动赣企上市步伐,在江西省政府和上饶市政府指导下,晶科科技享受到了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2018年12月,晶科科技通过了江西省证监局辅导验收及证监会的IPO首发受理;2020年1月,通过证监会主板发审委审核;4月证监会核发了晶科科技IPO批文,5月公司成功上市。

  “从2018年接受券商、证监局、金融办等机构和部门的辅导验收,到2020年通过审核、‘敲钟’上市,前后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相比一般企业往往要等待两年半甚至更久,‘绿色通道’真的是实现了助力贫困地区企业上市‘即报即审、审过即发’。”常阳说。

  时间就是金钱,晶科科技上市后,资金难题可算解决了。常阳告诉记者,公司IPO募集到的25亿元主要投入项目建设中,后续又发行了30亿元可转债、支持了多个项目建设。“上市前,公司融资成本接近7%,上市后不仅融资成本大大降低,资本市场为我们现金流稳定、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晶科科技农业公司运作旗下土地总面积为85693亩,涉农项目共2GW(吉瓦),其中“农光互补”土地面积30935亩,“渔光互补”项目23378亩,“林光互补”项目15699亩。

  “公司将继续全方位保障光伏电站质量,实现光伏电站持续性盈利,兼顾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土地综合资源利用率,让光伏扶贫效益最大化,真正实现让利于民、惠农增收。” 常阳说。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5日 18 版)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