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7月10日电 题:建城守乡 宜居宜业——新型城镇化的晋江样本
新华社记者黄鹏飞、何雨欣、吴剑锋
城市之美千姿百态,既在于大都会,也在于中小城市。
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近年来,福建晋江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着力平衡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国际化转型与本土文化传承等几对关系,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产城融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
既建好城,又守好乡
“以前住在老城区里,但城中村道路狭窄,大家买得起汽车却开不进街道。”在梅岭街道的安置小区里,老人蔡天国回忆着村中旧事。
顶着“福建第一县”的光环,晋江尽管名声在外,但城市建设落后、市容形象不佳,也曾让许多晋江人汗颜。
从2010年起,晋江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先后启动16个组团片区的旧城改建和棚户区改造,至今已改造超过1300万平方米,共有15万老城居民先后脱离杂乱的“城中村”。
梅岭是晋江大规模旧城改造的第一站。如今,面貌一新的安置小区配套着敞亮的文体活动室、卫生服务站,老人们围坐一桌一边泡着闽南工夫茶一边拉家常。“我们隔壁就是市委大院和万达广场,安置房地段比商品房还好呢!”蔡天国指着周边林立的高楼说。
截至2017年,晋江市城镇化率已达到66.1%,建成区面积达109平方公里。
城镇化不仅在于数字的变化,更反映在老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在于各类公共服务和民生资源向基层、向农村的持续延伸。
打造全市15分钟内上高速、市区20分钟内到达任一乡镇的快速交通圈;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4.04%,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97%以上;城郊九十九溪流域规划保留1万亩基本农田,建成生态涵养区和田园景观区……
环顾周边,半小时车程内就有特区城市厦门、地级市泉州,如何找准定位凸显特色?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有着自己的理解:不“贪大求洋”,立足“小而美”,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一样的生活品质”,“城乡一体”的理念正在街镇开发中充分体现。
曾经相对落后的新塘,如今成了晋江的产业高地,晋华芯片等20余个高新产业项目先后落地。结合当地“芯小镇”乡村振兴规划项目,传统村落梧林村不仅未被拆迁,反而将200余栋百年历史的老旧建筑整体保护下来。传统老宅重焕活力变身文化街区,未来将成为附近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休闲去处。
一度因生产瓷砖导致环境恶化,如今的磁灶镇已是天蓝水清。镇里刚建成的晋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不仅有贝克曼生化分析仪等“高大上”的仪器设备,更有常态化的老人保健、儿童成长体检等温馨服务。院长孙丰裕自豪地说:“医院为1.6万名儿童建立了专门档案,我们的专业服务比城里一样不少,连骨龄检测等都可以做。”
发展“加速度”,城市“有温度”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快速推进,产业发展释放了大量就业岗位,晋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目前,在晋江229.3万常住人口中,本地人口只占五成左右,作为“新晋江人”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超过百万。
“来了都是晋江人,晋江都是一家人。”率先全国推行“居住证”制度,为百万外来工提供30项市民待遇;企业员工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人才房等保障性住房;率先实现异地高考;“包飞机、包火车、包汽车”送外来务工人员返乡过年……越来越多“有温度”的新举措陆续落地。
本地与外地、城市与农村“双二元结构”如何破解?多年来,晋江市持续探索和完善机制建设,保障本地市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一同享有优质公共服务,“一家人”理念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来自湖南的唐利息经营着一家小商店,比起开店挣钱,孩子们在晋江上学成长更让他开心。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小女儿当上了班长,大女儿是实验中学足球队队长,带着校队连续两年拿下了全市第一呢!”
走进晋江的中小学校,见到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当地企业务工。目前,晋江全市外地学生达21.3万人,占全市学生总数58%。值得一提的是,91.4%的外来学生就读于公办学校,在晋江的外来学生可同等享受12年免费教育。
从学徒出身,到如今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管,来自江西的胡牛崽如今每月能领到4000元的政府津贴,申请的20万元购房补助也已经获批,子女上学还有优惠政策。“人才政策不分本地人、外地人,我们感觉自己就是晋江人。”他说。
城市越建越大,企业越来越多,更多的本地农民“洗脚上楼”,转移到了二、三产业就业。过去5年,晋江全市第三产业占比提升5.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3万多个;政府出资为10万人次提供每人1000元的免费就业培训,帮助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化中掌握新的谋生技能。
“不怕没事做就怕不想做,在街道里就能找到像样的工作。”梅青社区书记庄烜炜说,旧城改造后不仅居住环境大变样,乡风民俗也应势而变。“过去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在简化了很多,大家不再比排场,开始比谁捐款多,做慈善影响大。”
“城里乡村一个样,新老晋江人一个样,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晋江都能安居乐业。”晋江市市长张文贤表示,晋江未来要努力打造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可托付终身的品质城市。
既见“国际范”,又留“古早味”
2017年10月15日,晋江正式获得2020年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举办权。这将是该赛事继1998年落地上海之后第二次来到中国,晋江也成为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举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县级市。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城市,从企业“走出去”到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晋江始终坚持国际视野,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竞争与文化交流。
在市中心的老厂区,老牌服装企业利郎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集文化创意、设计研发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创园,传统的工业园区如今变成了都市创意时尚园区。利郎集团总裁王良星表示,园区将打造具有“国际范”的创新创意平台,为“晋江制造”引入更多海外高端资源。
在晋江的五星级酒店里,每天都接待着来自全球的商务人士,各类国际性会展活动也接二连三落地这个闽南小城。在全国最大的运动鞋产业基地陈埭镇,刚刚建成的国际鞋纺城不失现代时尚感,不同国籍、肤色的客商在这里对接洽谈、寻找商机。
“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将在晋江举办的消息一公布,我们酒店入住的外宾人数立马翻了一倍。”晋江乡贤、马哥孛罗酒店创始人苏千墅说,晋江正在成为世界的晋江。
“天下无桥长此桥”,在古镇安海,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安平桥跨海绵延,见证着岁月变迁。围绕着安平桥和湿地景观,安海镇成功打造了镇里首个4A级旅游景区。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这里举办了“水上捉鸭”等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观看。
而在晋江市中心,占地上百亩的古老街区五店市总是游人如织。舍弃了10亿元的开发利益,晋江市保留下来的是明、清、民国乃至现代的120多栋特色传统建筑。遵循“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理念,街区引入了闽南传统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少人问津的“老古董”,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城市“会客厅”。
“一座城市既有新城也有老街,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又坚守乡土文化,让人感受到现代与传统交融的独特魅力。”在苏格兰设计师Angus Wardlaw看来,晋江不仅有“国际范”的一面,同时还保留了令人着迷的闽南“古早味”。
背倚着千年“海丝”古港的深厚文化底蕴,追逐着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的发展梦想,晋江正向世人展现着中国新型化城镇的积极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