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是赣鄱儿女矢志追求的梦想。如今,决战贫困最后冲刺的新起点已经来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承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大扶贫格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连日来,参加省两会的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高度聚焦脱贫攻坚事业,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决战贫困、共奔小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这其中有发现,也有思考……
带着温度带着毅力,下好精准扶贫“攻坚棋”
谈及脱贫攻坚,省人大代表、广昌县县长欧阳巧文首先摆出这样一组数据:广昌总人口25万。2014年,共有贫困户7338户23944人,贫困发生率12.26%;2017年底,全县共有贫困户527户1480人,贫困发生率降到0.76%,达到国家验收要求。同时,2017年底,4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欧阳巧文告诉记者,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这与广昌坚持从基础做起,抓精准识别、抓脱贫规划、抓资金投入、抓政策落实,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密切相关。
“‘老、弱、病、残、懒’贫困人口脱贫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是脱贫攻坚必须完成的任务。可以说,我们县贫困人口基本可以分成这五类。”欧阳巧文举例说,针对第五类“懒”贫困人口,广昌充分鼓励贫困户勤劳致富,通过产业直补、代缴保险费、技术支持等帮扶方式,引导贫困户扩大传统高效农业种养规模、提升经济效益,增强自我脱贫意愿及能力。比如,根据贫困户产业种养类别和规模,对当年在家自主经营白莲、茶树菇、蔬菜、烤烟等15类种养业根据种植规模进行现金直补,每户贫困户享受产业补助最高可达每年5000元;整合省级专项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为贫困户全额代缴水稻、白莲、烤烟等种养保险费70余万元,有效降低了农户因自然灾害、疫情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稳脱贫,也要防返贫,精准识别是关键。加大大病救助力度、建立贫困户退出进入动态识别机制等举措尤为必要。”在过去的脱贫实践中,欧阳巧文发现,有的村民为享政策红利,争当贫困户,甚至不惜违背孝道,将家中年迈的老人单独成户。对此,欧阳巧文建议,除老人与子女捆绑识别外,应大力倡导精神脱贫,强化农村“孝德”文化建设,建立孝老敬亲褒扬惩戒机制,解决贫困老人养老问题,形成尊老养老爱老社会风气,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早在两年前,广昌就将‘孝满莲乡’系列活动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效果不错。风气好了,人心齐了,脱贫力量就更强大了。”欧阳巧文说。
全面脱贫倒计时,啃下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
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2017年11月,我省盯紧深度贫困地区,盯牢深度贫困人口,经全面摸排,我省划定深度贫困村269个,深度贫困人口16.79万人。
“我们乡有3个深度贫困村,分别是龙溪村、观背村、高兴村。”在省人大代表、于都县仙下乡石坑村村主任助理王伟华看来,划定深度贫困村,是补齐扶贫工作最短的短板的首要前提。有了精准范围,才能集中发力。此外,这也极大鼓舞人心。因为,与之而来的是“真金白银”好政策:明确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给予优先保障,每村存量、增量扶贫资金和政策性融资达到1000万元……
王伟华所在的石坑村虽不是深度贫困村,但也是一个“十三五”省定贫困村,全村共有415户、2300多人。2017年年初,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通过政府兜底、产业扶贫等途径,2017年年底,石坑村的贫困发生率已经降到2%以下,可如期实现整村脱贫的目标。一说脱贫工作,眼前这位“90后”大学生村官立马两眼一亮,竹筒倒豆子般地讲述自己的脱贫工作心得体会。“在基层,扶贫干部基本都是舍小家为大家,没有产业就发展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以种养结合帮助贫困户增收。我们村主要是以脐橙、百香果种植和肉牛肉鸡养殖为主。一方面让贫困户务工增收脱贫,另一方面让他们以资金入股年终获利分红来增收脱贫。资金来源可以从产业扶贫贷款、政府贴息贷款获得,三年免息。”王伟华说。
对深度贫困村脱贫,王伟华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表示,产业扶贫事关贫困户的“钱袋子”,这是关键。此外,脱贫政策的上传下达也不容忽视。“多数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先不说脱贫,就说如何开展工作,对扶贫干部来说都是个巨大挑战。扶贫干部只有真正理解了扶贫工作的意义,自觉、主动、积极地去做工作,才能让扶贫工作产生最大的实效,做到真扶贫。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只有这样,贫困户才会打从心底认可、信任你,愿意撸起袖子把贫脱。”此外,王伟华建议,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就业培训等的扶持力度,为贫困户创造产业收入、就业收入。
脱贫“摘帽”只是中考,全面小康才是大考
2017年2月,井冈山市率先在全国脱贫“摘帽”。2017年11月,我省脱贫攻坚再下一城——吉安县脱贫“摘帽”。如今,行走两地,幸福处处可寻:神山村的“笑脸墙”、坝上村的小桥流水……小到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大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都在大大地书写着两个字——幸福。幸福源于向贫困宣战的底气,更源于用勤劳双手开启新生活的踏实。
据统计,2017年底,吉安市贫困发生率降至1.2%,比2016年底下降1.3个百分点。靓丽成绩离不开吉安构建脱贫攻坚“大格局”,聚焦重点、精准施策的“绣花”功夫。省人大代表、吉安市市长王少玄介绍说,吉安始终咬定脱贫攻坚走在前列的目标,推动干部、项目和资金最大限度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倾斜集中:组建乡镇扶贫工作站225个、村级扶贫工作室2549个,实现乡村扶贫工作站(室)全覆盖;市本级和市直各部门倾囊相助,去年全市整合涉农扶贫资金41.57亿元……与此同时,务求可持续、高质量,吉安还把产业帮扶作为根本之策。比如,吉安县大力推行“四个一”(一亩井冈蜜柚、一亩横江葡萄、一个鸡棚、一人进园区务工)产业扶贫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井冈山市、吉安县率先脱贫‘摘帽’,极大鼓舞了我们战胜贫困、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士气。但我们清醒认识到,脱贫‘摘帽’只是中考,全面小康才是大考。”王少玄表示,脱贫攻坚要坚决克服“摘帽”一劳永逸的心态,严格对标脱贫最新标准和更严要求,坚持队伍不撤、政策不变、投入不减,常态化开展脱贫效果“回头看”,尤其是健全开发式、“造血”式扶贫长效机制。下一步,吉安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更集中的支持、更精细的工作,推动今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3万人左右,贫困村退出80个以上,万安县、永新县通过国家脱贫退出第三方评估,遂川县达到脱贫“摘帽”条件,全市现行标准下9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夺取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
专家解读
省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傅春:政府工作报告就2018年脱贫攻坚明确了任务,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重点聚焦深度贫困村脱贫,任务艰巨。破解深度贫困村脱贫难题,须凝聚多方合力。建议加强贫困人员思想意识及精神风貌建设,增强贫困人员致富积极性,培育感恩之心。积极搭建企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公众人物参与和监督脱贫攻坚建设的平台,创新社会参与扶贫的机制和方式,创造“向贫困宣战”“人人扶贫”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提高贫困户产业脱贫的能力和信心,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省政协委员、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任潘华:扶贫专项资金如何确保用之于民、惠之于民,这是脱贫攻坚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上,按照省委提出的“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要求,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通过调研发现,我省在扶贫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管理上,仍有提升空间。希望坚持放管结合,强化扶贫资金、项目有序管理;建立完善第三方参与的常态化扶贫资金使用动态监管体系;建立统一扶贫资金项目申报流程,进一步规范明确“项目池”内项目在申报、实施进度、验收等阶段应对的“资金池”内资金拨付程序和时间,确保项目按时展开和发挥效益,防止项目苦等资金现象;建立扶贫资金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按照项目的性质制定与责任主体“责、权、利”相一致的监管办法,理顺关系,盘活闲置资金、防止资金“碎片化”使用,发挥资金协同使用效益最大化。
建言献策
省人大代表、省工商联副主席周华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广泛深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希望政府重视民营企业家的作用,整合辖区内的民营企业资源,结合民营企业的行业特性,把当地的产业项目与当地民营企业精准对接,使得项目落地。
省人大代表、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大金竹民族学校教师蓝丽: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扶贫、治愚关键是发展教育。以我所在的大金竹民族学校为例,属于偏远农村山区学校,极度缺乏艺术类专业教师。这其实也是其他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希望政府多培养此方面的人才,为农村学校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记者 齐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