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世界之巅”上的美丽家园

2017-03-20  A+ A-
res01_attpic_brief.jpg

图为普玛江塘乡边防派出所官兵在海拔6300米的岗布冰川巡逻。记者 李文健 马静 卢文静 摄

朵朵白云漂浮在蔚蓝的天空之上,成群牛羊在辽阔的草原上悠闲地觅食,“世界之巅5373”的醒目石碑巍然屹立在乡政府广场之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清澈如镜的空中迎风招展,这就是世界海拔最高乡——普玛江塘。

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被誉为“生命禁区”。在这块高天厚土上,每一天每一刻所发生的变化都可谓人间奇迹,而这里的故事正在为世人所传颂。

阳春三月,正是万物复苏、花团锦簇的季节,普玛江塘依然寒意料峭,刚刚经历了“3·11”特大暴风雪的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银装素裹。

抗雪救灾归来的乡党委一帮人正围坐在火炉旁,研究全乡下一步工作,大家庆幸因为饲草料发放到位、牲畜转移及时,全乡284户牧民未受到任何损失。

“在这么高的海拔每做一件事情都是相当困难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乡党委书记格桑确拉对在普玛江塘干事创业有着艰辛的感受。

然而,就是在这里,全乡36名干部、8名驻地官兵及乡完小教师和乡医,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带领全乡1031名群众发展经济,戍边卫国,共建美丽家园。

翻开普玛江塘乡一年来的成绩单,成就令人欣慰:2016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212.88万元,人均纯收入10110元。“世界之巅”的干群官兵们正在用他们坚毅不拔的信念、浩气荡然的责任与担当,以英勇无畏的气概弹奏着建设美丽普玛江塘的交响乐。

“既然做了百姓的主心骨,就要带领群众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咱们这里的干部个个都是好样的!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的家乡才建设得这么好,他们不愧是我们的‘主心骨’!”在萨藏村多布庆家的茶馆里,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天。

“以前的普玛江塘没有路、没有电,食物除了糌粑酥油牛羊肉别无选择,能吃上蔬菜就是很好了,更别说其它。”茶馆老板多布庆对此有着深刻体会,“现在好了,不仅通了前往县城的油路,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门口,照明灯既方便又清洁,家里不仅开了茶馆还经营商店,一年下来额外增加收入两万多元。”

多布庆口中的路困扰了普玛江塘几任干部,曾经当过乡党委书记的次仁罗布、李小华以及现任书记格桑确拉都为此跑断了腿、磨破了嘴。2015年10月,乡里通往县城的油路终于完工,不仅路面不再尘土飞扬,路程也从以前的三四个小时缩短到不到一小时。

普玛江塘高寒缺氧,走路都要气喘吁吁,更别说长期在这里工作了,难怪许多到过普玛江塘的人都说“躺在这里都是奉献”。

“既然选择来这里,我就要尽自己所能为群众办好事、服好务。”乡长胡凤宝自去年6月份来到普玛江塘就已下定决心扎根下去。

初来乍到,顾不上严重的高原反应,胡凤宝花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才走访完全乡6个村284户群众。胡凤宝说:“下索村是离乡政府最远的村,60多公里的山路我往往都要走上大半天,好在今年底这里也要通油路了。”

同是下索村的格桑多吉对“普嘎玛”依然难以忘怀。“普嘎玛”,是如今已调离普玛江塘的嘎玛顿珠。在格桑多吉眼里,嘎玛顿珠就是他的亲人、他的哥哥。2010年底,嘎玛顿珠从条件优越的朗县调到浪卡子县,并自愿申请到普玛江塘工作,这一待,就是7年。在普玛江塘工作期间,嘎玛顿珠担任乡党委副书记兼下索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走访中了解到格桑多吉得了一种吃石头、铁丝的怪病,整天精神恍惚。嘎玛顿珠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利用休假时间,他带格桑多吉四处求医,经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情况大为好转。调离普玛江塘的嘎玛顿珠也时常牵挂着格桑多吉的生活,即使现在也经常回到下索村看望他。

“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懂得奉献的价值。”格桑确拉说,“既然来到了普玛江塘,做了群众的‘主心骨’,就要把这里建设好。”三年来,在格桑确拉带领下,普玛江塘一年一个样,新建37座暖圈、7座饲料储备库、34个放牧点用房、18套干部职工住房、乡卫生院高压氧舱、边贸广场、基层法庭……

“这里是我们的根,用双手建设美好家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200平方公里,1031人,几乎每平方公里还不足一人的普玛江塘正诉说着千百年来历史变迁。她前行的每一步在偌大的草原上显得如此铿锵有力。

生活在普玛江塘的牧民们长期以来不等不靠不要,书写了草原辉煌发展史。“在我的记忆里和上辈的传说中,草原上的家就是我们的帐篷,哪里水草肥美我们就迁移到哪里,高寒缺氧的气候让我们生活相当艰难。”沙空村年龄最大的74岁老阿妈嘎旦向我们娓娓道来,“出行也难呐,生了病就只能扛,用我们的土方法治疗,好不好只有靠自己的造化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普玛江塘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草坯房到现在的石木结构新居,抵御了风寒,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的历史性变迁。

村党支部书记吾庆指着村委会前面的宽阔草原说,听老人们讲,我的上一辈就是看到了对面的普姆雍错,又看到有这么一片草原才在此定居了。

那木其村是乡里离县城最近的村,走进村里,直通家门口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58岁的边巴顿珠老人正在给县里工作的孩子打电话。

有着24年村干部经历的边巴顿珠亲眼见证了那木其的巨变:“以前出行人背马驮、居无定所,去乡里开个会光翻山就要差不多一天。现在依靠党的好政策,我们乡里有的搞起了运输,有的做起了生意,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萨藏村党支部第一支部书记多吉平措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脑子活、门路多,近年来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还带领周围村里二三十户群众搞起了茶馆、办起了商店、跑起了运输。村民巴桑顿珠以前常年靠吃政策饭一劳永逸,不顾家中两个孩子上学,有钱就拿去花个精光。看到周边邻居都逐步富裕起来,他主动找到多吉平措寻求“致富门路”。如今,巴桑顿珠光靠做乳制品生意年收入达8000多元,生活得有滋有味。

“我们都是一家人,共圆普玛江塘小康梦是每个人的不懈追求”

在措果村,沿着一条新修的水泥路,我们来到了达娃卓玛家。

一进门,“结对帮扶公示牌”和“脱贫户信息一览表”显得格外醒目,上边详细登记着结对帮扶对象名称、职务、帮扶方式和家里每月的收入来源、支出和结余等信息。

从帮扶信息一览表中,记者看到了县委宣传部部长汪进的名字,他的帮扶对象是达娃卓玛。说起自己的帮扶人,达娃卓玛一肚子的感激。以前她家里一年的收入只有3000多元,生活得非常艰难。偶然的一次下乡过程中,汪进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把她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去年11月份,汪进个人出资10000元购买锅炉等用具,帮助达娃卓玛开起了乡里第一家馒头店。“他还让我到县城参加培训,掌握做馒头的技术,到现在家里收入已经有7000元了,我一定要好好的把馒头店开下去。”

不只乡干部,驻守在普玛江塘的边防官兵也同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赞歌……

对于结对帮扶对子乡完小,边防派出所广大官兵倾注了大量心血。派出所教导员陈科民介绍:“我们在这里不仅戍边卫国,还要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服务群众,把普玛江塘守护好,建设好。”为了让普玛江塘乡亲、孩子们随时吃上新鲜蔬菜,派出所战士高建学勤于专研,摸索出一套适合高海拔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解决了群众们的吃菜难问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普玛江塘虽然艰苦,但这里的干群官兵们不畏艰险困苦,乐于奉献,为把普玛江塘建设好贡献着自己的热血青春。”县长罗文金告诉记者。

就是这样一群人,用他们的无私大爱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崇高情节,在普玛江塘这片“生命禁区”耸立起一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良好、边境巩固的不朽丰碑。(记者 李文健 马静 卢文静)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