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App泥沙俱下 涉黄、抄袭问题多
“让学习成为美好体验。”
“挖掘可提升的每一分。”
近几年,“人手一机”成为常态,高举各色旗帜的学习类App便喷涌而出。据《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9001.4万人,未来几年还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9年预计将达到1.6亿人。其中,中小学生占据了“半壁江山”。
的确,如果以“中小学学习类App”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立即能弹出不下100个App推荐,覆盖语数外各科,功能侧重不尽相同。
“小学生学习App排行榜”“中学生必备十大学习App”……这些五花八门、热到发烫的学习类App几乎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左手手机右手笔。
不可否认,中小学生的学习,已不可避免地由App引导着逐渐挥别“纸质化学习”时代。
不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学习类App在“科技改变学习”的“动人”理念下,在某些角落中也隐匿着“垃圾”,这种现象也许并不普遍,但是当使用者是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时,哪怕少量的“污垢”也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一个多月“撞”上了两次黄图、一次荤段子
“他原来跟我说过,我们之间只能是性的纯洁,不可能有爱。”愣了两秒钟,吴北跃赶紧锁上了手机。不敢相信,这些露骨的字眼竟赫然列于这个叫做“某某帮”的App里。
吴北跃刚上初中第一周时,语文老师布置了摘抄作业。吴北跃用“某某帮”搜索优美语段,“弹出的第一篇推荐作文就是这个,文章里边的细节描写更加辣眼睛。”吴北跃说,这篇“推荐作文”的阅读量为2090,还有51条弹幕评论。
令人大跌眼镜的还在后面。吴北跃接着往下翻,发现App中夹杂的“小黄文”真是不少,有的还被贴上了“优秀作文”的标签。这么一看,第一篇的尺度竟已算是小的了。但据她所知,目前全班的76人里,大部分同学都在用这款App。
不过学习类App“涉黄”绝不止这一家。
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安徽的高二学生袁言在手机里下载了名为“某某斩”的背单词软件。但才使用了一个多月,就“撞”上了两次黄图、一次荤段子。“背单词时出现的配图和例句常常带着些暗示、挑逗的意味。”袁言说,一次晚饭后同爸妈一块儿散步,袁言边走边看“某某斩”里的英语视频,“一男一女的对话内容特别‘污’,爸妈就在边上,吓得我赶紧关上,回家就卸载了。”
学习交流平台变为“互撩宝地” App同学圈渐失原味
成年人的微信中有朋友圈,孩子的学习App里则有同学圈。
袁言也是“某某帮”的老用户,见证了同学圈从学习交流平台质变为中小学生的“互撩宝地”。
“发心情的比问作业的多。”袁言说。
一次,一个名叫“请叫我女王大人i”的小学女生在同学圈里晒出了自拍。
“手指好长,喜欢你”“喜欢,求扣扣”“需要男朋友吗?”
……
类似的留言多达数十条。
袁言表示,除了互撩,为了明星而开撕、刷同性恋漫画小说、开黄腔也成了同学圈里学生的社交常态。
吴小雨是一名90后英语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学习类App,她也“甚是愁恼”。
据她所知,班上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用学习类App。“真用来学习的少,大都直接抄答案。”吴小雨说,学生的很多英文翻译和标准答案一样,作文内容也都是雷同的。
为一探究竟,吴小雨上网搜索了“作业App”,结果一下子冒出了几十个“抄答案利器”。下载了一款热门的拍照搜题App后,她发现其中提供的所谓“优质答案”错误百出,“简直误人子弟!”吴小雨说。
“不会的可以问老师。若是一味地依赖作业软件、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周小雨在家长会上向所有家长强调,希望同家长一起遏制住这股由App带来的“抄袭风”。
“学校认证”App也暗藏漏洞 学生初心难保
很多人觉得“藏污纳垢”的学习类App是学生和家长自己找的,其实,某些学校老师推荐的App也并不是毫无瑕疵。
江苏的妈妈钱微最近很纠结。女儿刚上三年级,班里的英语老师要求家长下载“某某作业网”,学生在这个App上在线完成作业。
“既然是老师认证的,一定错不了。”钱微说。
的确,自从用了这个App,原本对英语“不感冒”的女儿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口语能力也有所提高,“如果哪天老师没发布作业,她还挺失望。”这令“80后”妈妈钱微颇为惊喜。
不过,欣喜之余,钱微渐渐发现,这个App之所以吸力如此之大,是因为其游戏的外壳,学豆的奖励机制(学豆可以换奖品),还有各种学霸榜单排名。“班里的同学都在比排名、赚学豆,有同学为了赚学豆花钱充了VIP,还有作弊刷学豆的。”女儿的话让钱微大跌眼镜。
郁闷的钱微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抱怨:“学习App里bug多”,结果引来很多家长的留言:“App里的游戏成分过多,孩子很容易上瘾、产生依赖,而且内置不少充值服务,显然脱离了教育的主题。”一位家长这样留言。
的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钱微所说的那款App中,赚取“学豆”的方式除了高质量的完成作业,下载App内的付费项目也成了赚取“学豆”的主要途径。
学习类App捆绑上学校作业,让家长们亦喜亦忧。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是好,但App里五花八门的附加物使学习变了味,不免让孩子们初心难保。
(本文学生均为化名)
实习生 沈曼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