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头摘“穷帽”——青海高原脱贫攻坚扫描

2020-04-25  A+ A-
  新华社西宁4月25日电  题:三江源头摘“穷帽”——青海高原脱贫攻坚扫描

  新华社记者骆晓飞、白玛央措

  树染新绿,花香渐浓,青海高原春天来了。脱贫攻坚战场传来捷报:位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省,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

  在平均海拔4058米、属于六盘山和四省藏区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的青海高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无疑是“硬仗中的硬仗”。在沟沟峁峁、山川林草间,洒下了高原人民努力战贫、拼力奋斗的汗水。

  20万人“挪穷窝”

  “山大沟深的沙沟山,不受的寒苦了,干部和群众呀齐上阵,平川里拔起了新村……”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的塑胶篮球场上,村民吕有贤来了一段自编自唱的“花儿”。

  一段土味“花儿”,唱出了山村巨变!

  班彦新村129户村民原来居住在海拔2800米的山上,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等“六难”,挡住了群众的脱贫路。脱贫攻坚精准识别时,这个村有74户是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57%。

  4年前,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129户村民整体搬迁到山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新村。新村水、电、路、天然气等一应俱全,村口还建起了生产土族盘绣的“扶贫车间”。

  “从山上搬下来后,儿子在旅游扶贫项目的帮扶下开起了农家乐,家里的女人们空闲时还可以到扶贫车间务工,这个变化不得了。”吕有贤说。

  班彦村扶贫(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袁光平告诉记者,近几年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企业都把工作重心放在谋产业、拓展致富门路上,帮助班彦村初步形成了以特色种植养殖、民族特色手工艺和乡村旅游接待等为主的多元增收渠道。

  “村民精神面貌和内生动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袁光平说,搬下来后大家积极发展生产、外出务工,比着脱贫。

  班彦新村的变迁,是青海高原易地扶贫搬迁助力脱贫奔小康的缩影。青海已累计搬迁5.2万户农牧民,让20万人通过“挪穷窝”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沈家湾村村民拜占芳,是一名政府聘任的生态管护员,她每天的工作是去村子周边的林地巡查、捡拾垃圾。这个岗位每年可以给她带来1.5万元以上的收入。

  “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我家3年前就脱贫了。”拜占芳说。

  像拜占芳一样的生态公益性管护岗,青海共设立了12万多个,其中,有近5万个岗位安排给了贫困户。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九成以上国土面积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路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方案。

  “过去自家放自家的牛,辛苦忙碌不说,一年下来收入没多少。”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牧民吉合多说,自从有了合作社,收入每年在增长,去年一家5口人分红7万多元,是入社以前的好几倍。

  拉格日村是一个纯牧业村,长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牲畜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严重,牧民增收困难。近年来,这个村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的方式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广良种繁育和科学高效养殖,实现从传统放牧“增畜不增收”向“减畜反增收”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的转变。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转变生产方式,既扶了贫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改善,又为乡村旅游创造了好条件。青海目前已实施乡村旅游项目200余个,带动5万多贫困户脱贫增收。

  产业扶贫全覆盖

  一根针、几缕线,在宽太吉的手中变成了精美的青绣产品。生活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宽太吉,得益于产业扶贫政策而与青绣结缘。

  “相比起在家种地,靠青绣手艺的收入会更高一些。”宽太吉说,她所在的青绣扶贫车间共有60余名学员,其中50名是贫困人口。

  近年来,同仁县政府部门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扶贫”产业,建成唐卡、泥塑、青绣、雕塑等4个省级文化扶贫产业创作基地,建成了20余个文旅产业扶贫车间,解决了9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

  围绕青稞、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优势资源开设扶贫车间,是产业扶贫的一部分。青海省扶贫开发局信息显示,目前全省挂牌建成各类扶贫车间310个,带动1.4万名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说,产业扶贫实现了“五个全覆盖”,一是39个贫困县(区、市)扶贫产业园全覆盖;二是1622个贫困村互助发展资金全覆盖;三是所有贫困村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全覆盖;四是2358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全覆盖;五是48.19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全覆盖。

  青海省以“1+8+10”政策体系为牵引,有力推进精准脱贫,至4月21日,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马丰胜介绍,“摘帽”后,青海将重点围绕“三保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就业扶贫、贫困监测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巩固攻坚成果,提升脱贫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