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山东泰安市岱岳区扶贫办原副主任苏庆亮:“认准了的事就放手干”

2016-10-18  A+ A-

  苏庆亮(中)向村民了解情况。资料图片

       24岁,他放弃乡镇机关工作,成为山东泰安大陡山村带头人;

  21年,他扎根基层,把一个出了名的穷村、乱村打造成为全国文明村;

  142天,他专职干扶贫工作,跑遍全区所有贫困村;

  46岁,他匆匆走完了生命全程,但谱写了扎根扶贫一线的动人篇章。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泰安市岱岳区扶贫办原副主任、大陡山村原党支部书记苏庆亮。

  三次放弃机关工作机会,一心服务贫困群众

  1991年4月,21岁的苏庆亮跳出农门,到岱岳区天平乡机关任职。正当他踌躇满志,乡党委领导找到他,动员他回老家大陡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大陡山村,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3年换了两任党支部书记。一开始,苏庆亮心里有些犹豫,但想到父老乡亲还过得那么穷,他便服从党组织安排,挑起了带领村民脱贫的担子。

  2009年,山东省面向优秀村干部招考乡镇公务员,苏庆亮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接到通知,他心里纠结起来:大陡山村集体经济发展正值爬坡关键时期,让他去留两难,村民也极力挽留……最终他主动提出申请,继续留在村里。

  2011年11月乡镇换届时,苏庆亮因工作成绩突出再次被选拔为天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面对返回机关工作的又一次机会,他依然放不下大陡山村,再次向组织提出留村任职的申请。

  “为了带领大家伙富起来,苏书记真是拼了命”

  为了找到好的发展路子,苏庆亮晚上绞尽脑汁想出路,白天放开双腿跑门路。他先后尝试了作物套种、农机租赁等致富办法,都失败了。面对挫折,他没有气馁,带着党员和群众代表到河南、浙江等地参观学习,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确定了“集体运作、靠山吃山、做大绿色产业”的发展路子。

  “认准了的事就放手干”。2001年,苏庆亮看准苗圃产业的发展前景。但在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商议建设集体苗圃时,多数群众并不支持。苏庆亮当场表态:“我们13个党员干部每人集资1万元,先发展10亩,赔了我个人承担,挣了归集体!”这10亩苗圃当年就为村集体盈利5万元。

  为继续做大绿色产业,苏庆亮先后十几次到南方学习考察茶叶种植,掌握了全套“南茶北种”技术,带领群众发展起有机茶园600多亩,逐步打响“泰山极顶茶”品牌。在苗圃和茶园建设初期,为看护好苗木,苏庆亮每天晚上都带着铺盖,睡在野外用玉米秸秆搭成的窝棚里,一守就是两个月。“为了带领大家伙富起来,苏书记真是拼了命。”村民苏乾广心疼地说。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到2015年底,大陡山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万元。村里建起了高标准的学校、医院、文化广场和公园,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昔日的“荒陡山”“穷陡山”变成了今天的“绿陡山”“金陡山”,大陡山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

  “他为村里留下上亿元资产,自家竟过得如此寒酸”

  2016年3月,为了把大陡山村脱贫致富的经验推广到全区,岱岳区委任命苏庆亮担任区扶贫办副主任。上午区委刚宣布了任命,下午苏庆亮就进入工作状态。

  长期超负荷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神经性耳聋等疾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用3个月跑遍了全区17个乡镇的82个贫困村。年仅46岁,苏庆亮便匆匆走完了人生里程……

  苏庆亮走后,群众、同事纷纷来到家里慰问。简陋狭窄的平房里,除了结婚时置办的家具,就是墙壁上贴满的各类奖状,再就是那一摞摞工作日记。正上初中的儿子住的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厢房,已上大学的女儿回家没地方住。“他为村里留下上亿元资产,自家竟过得如此寒酸。”大伙不胜感叹……

分享到:

电脑版

Copyright@2008-2018 中华通讯社-中华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